辽宁“专精特新” 助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
发布时间:2010-04-19 | 浏览:
经济日报2010年3月29日7版

坐落在辽宁省丹东市前阳镇经济开发区的丹东瑞鼎铸造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铸造、兼营机械加工经营的企业。国际金融危机袭来时,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提高企业竞争力,对全员进行培训以提高产品质量,依靠挖掘内部潜力来降低生产成本,努力开发新产品来增加效益。企业逐渐积蓄了发展力量。
瑞鼎的发展之路只是辽宁省装备制造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辽宁是我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在装备制造业178个小类产品中,辽宁有58个小类居全国前六位,装备制造业是该省支柱产业之一。国际金融危机中,由于市场需求萎缩,辽宁省中小企业面临生产成品大量积压,应收账款增加等困难。同时,受产品价格下跌和消化高价库存原材料的双重压力影响,企业利润普遍下降。
辽宁省中小企业占其企业总数的80%,如何带领这些中小企业走出困境成为辽宁省的一个难题。2009年4月以来,辽宁省将促进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作为工作重点,实施“专精特新”工程,努力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专精特新’是中小企业发展的方向,是实现转型升级、转变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也是技术改造的落脚点,更是战胜国际金融危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措施。”辽宁省中小企业厅厅长吴野松说。
该工程制定了《辽宁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产品(技术)认定办法》,组织认定448项“专精特新”产品及技术,并将其纳入重点资金支持对象。
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技术依托。辽宁省出台校企合作《“1+100”工程实施方案》,在40所高校建立了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研究“专精特新”产品开发生产的关键技术,创建“辽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网”,实现高校与企业即时连接。在4次产学研对接会中,辽宁省共发布最新科研成果1383项,完成产学研项目签约金额4.17亿元。
辽宁省组织开展中小企业技术难题招标和专项对接等服务活动,组织大小企业协作配套项目对接,推动成长型中小企业利用中小企业共性技术服务平台。截至去年10月底,辽宁省中小企业共开发新产品6158个,新产品增加值达到了1050亿元,增长了32.8%。
在“专精特新”工程带动下,辽宁省中小企业把自主创新作为战胜危机,寻求发展的首要之举。辽宁省多家中小企业通过对原有设备进行更新改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了科技含量,满足客户对精细加工要求,使产品质量提升到一个新的档次,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其次,企业通过深挖内部潜力,降低生产成本。不少企业采取“干部定目标,职工有指标,千斤重担大家挑”的模式,努力从“节约物耗、提高成品”上挖潜增效。
另外,许多企业实行全员岗位培训,增强管理干部创新工作能力,使其成为会管理、懂技术的复合型干部;加强职工岗位技能培训,把职工变为技能娴熟、业务精湛的业务好手,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
截至去年10月底,辽宁省完成投资千万元以上技术改造项目797项,投资额达到243.5亿元,新增产值415.5亿元,大小企业协作配套项目签约180多亿元,中小企业发展呈现良好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