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甸8万农户享受低碳清洁生活
发布时间:2010-04-27 | 浏览:
农村能源生态建设有效保护天然幼林30多万亩,每年为宽甸节省薪材20多万吨,节省打柴用工30多万个,全县8万农户每年户均增收节支超过150元
中国财经报 2010年4月13日3版
本报讯 辽宁省宽甸满族自治县东厢村在全省率先把垃圾变成了宝贝,村里建起一座生物质垃圾气化站,5000多户村民每天只要花费不到1元钱,就能满足做饭、烧水等生活需要。目前,这种专为农村提供的生物质新能源开始在宽甸部分农村推广。
在黎明村,新建成的楼房里,54户不但家家安装有太阳能热水器,还用上了新式节能吊炕,全年每铺炕可节约1382公斤秸秆或1210公斤柴火,相当于691公斤标准煤,节省和保护1亩山林和植被。
拥有“全国农村能源综合建设先进县”和“全省农村能源生态建设先进单位”殊荣的宽甸满族自治县,坚持科技攻关、多元投入和强化服务,大力开展农村能源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截至目前,全县营造刺槐薪炭林22万亩,农户户均拥有薪炭林2.75亩;全县已有97%的农户建设使用高效节能吊炕15.5万铺,五分之一的农户住进太阳能采暖房,1500多处户用沼气、辐射4500余户居民的9处生物质气化站让农民用上了清洁能源;加上600个“四位一体”生态户、6200多台太阳能热水器,越来越多的宽甸农民享受到了节能低碳清洁生活带来的便利和实惠。蓬勃发展的农村能源生态建设有效保护天然幼林30多万亩,每年为宽甸节省薪材20多万吨,节省打柴用工30多万个,全县8万农户每年户均增收节支超过150元。
据介绍,宽甸在生态能源建设中着力突出“三项重点”:
重点抓科技攻关,打破瓶颈制约。积极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科技攻关,有效解决农村能源生态建设的技术难点。宽甸自主研制开发的“多功能生物质制气发生器”项目获得辽宁林业科学技术一等奖,填补了国内空白,现已在国内广泛推广。目前,该县自主研发的制炭制气发生器、垃圾制气发生器、水幕喷淋净化器、湿式储气柜等技术共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
重点抓多元投入,促进健康发展。采取争取上级扶持、吸引社会资金和建设单位自筹相结合,近年来累计投入农村能源生态建设资金5.86亿元。
重点抓强化服务,健全推进机制。一是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能源生态建设的决定》,将农村能源生态建设纳入全县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责任状,对乡镇和县直部门进行严格考核。二是实行项目整合、资金整合、优化组合,提高项目综合效益。捆绑使用农村能源建设基金、扶贫基金及贴息贷款在双山子镇建设的无公害山野菜生产基地,实现了高标准“四位一体”温室大棚与太阳能房、高效节能回龙吊炕和太阳能热水器配套,总体建设水平达到省内一流,120多栋“四位一体”温室大棚每年为农民创收200多万元。三是强化能源技工技能培训,坚持年年举办各类农村能源技术培训班、发放农村能源科普资料,近年累计培训人员5000余人次,发放农村能源科普资料8000余份,全县已有160多人取得了《农村能源生态建设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实现持证上岗,为农村能源实用技术真正走进千家万户提供了保障。
宽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