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媒体上的丹东 > 全国媒体
全国媒体

他们就是这么做的

发布时间:2011-02-25  |  浏览:
中国社会报2011年1月25日3版
这是两个“小人物”,要不是一位有多年新闻工作经验的通讯员写来稿件,凭记者全国各地的采访、发现,估计怎么也不会把目标锁定在他们俩的身上。但是当编辑这两篇看似内容相同的稿件时,字里行间让人感受到一种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看似是责任,但是又超越了责任;看似简单,但是却超越了生命。因为这种力量发生在最危险的时候,也是在人民群众最需要的时候。
灾害已经过去,对他们来说,可能留下的仅仅是“这有什么,不是应该的吗!”但是在那时那刻,正是因为他们从容而坚定的行动让身临绝境的人民群众获得了安全,让人民群众有了可以托付生命的依靠。编发这组稿件,如果要问为什么,那就是从这两个人物身上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就是这么做的”的铿锵行动。如果还有一个为什么,那就是忘乎生命、忘乎自我的真实。“以人为本”这样的表述每个人都会记着,但是很多人把它理解成了以个人为本、以自我为本,张春发和徐文涛用行动诠释了“以人为本”的真正内涵。
这,更让人肃然起敬!
——编者
灾难中他立住了民政的根
       ——记辽宁省宽甸县虎山镇民政助理张春发
本报通讯员 李 梅  孙 璐  初祥东
“头顶一个天,脚踏一方土,风雨中你昂起头,冰雪压不服……”这首《好大一棵树》歌颂了一种坚定的精神,赞扬了一种执著的信念和顽强的品格,在辽宁省丹东市宽甸县虎山镇广为流传。年近60的民政助理张春发,则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在灾难中屹然挺立的一棵大树。
临危受命:为受灾群众撑起保护伞
鸭绿江——宽甸人民的母亲河,美丽而平静。因为上中游水库的调控得力,多年来未给虎山镇带来过什么大灾,且一直为当地人民提供着纯净的水源和丰富的水产。2010年8月1日,受上游暴雨和来水影响,水丰水库必须泄洪排水,这将对下游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影响,虎山镇鸭绿江沿岸的虎山村800余户人家、2500口人必须紧急疏散。张春发临危受命,被指派到虎山镇长城小学连夜建立安置点,安排受灾群众入住。
当晚,张春发召集赶来的派出所干警、县医院医务人员、镇民政干部和学校留守人员开会,成立了长城小学安置点领导小组,张春发担任组长,负责全面系统地开展安置工作。一方面,他安排连夜入住的百余名群众休息;另一方面,他积极联系水情巡视员,密切注意雨情、水情的变化,及时通报最新的雨情、水情,以便随时做好各项准备。
群众睡下了,张春发顾不上休息,连夜协调食品、药品、炊具、衣物、被褥等物资的调运工作。第二天一早,一整车的面包、火腿肠、纯净水及时从市内调运过来。当安置点的群众从睡梦中醒来,看到眼前的一切,感动之余心里也踏实了许多。
由于降雨不断,安置点的群众有些忍不住了,十几天来,总吃饼干、火腿肠谁也受不了啊。张春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经过他的协商,附近的饭店同意派车将热汤和米饭送过来。群众看着眼前的饭菜,感动得连声说:“谢谢,谢谢你!”
张春发还安排医务人员给安置点消毒,为大家检查身体,并建立了严格的外出请假和销假制度。每天他都要对安置点的群众进行点名,确保群众进得来、住得下、吃得饱、睡得安。
舍命相救:洪水无情人间有爱
8月20日傍晚,电闪雷鸣,暴雨倾盆。张春发以多年的经验判断,“要有泥石流。”晚8时30分左右,消息传来:安平河村八家子三组村民沈老太被突发泥石流卷走500米远,虽然被及时救上岸,但已遍体鳞伤,急需救治。张春发和抢险队员一起,顶着电闪雷鸣,冒着倾盆大雨,着泥浆水,过了安平河八家子桥。此时,洪水已漫桥而过,钢管桥板在洪水中嘎嘎直响。当他们正准备过一条山洪猛涨的河道时,临近的老百姓眼含热泪,哭喊着拦住他们,说什么也不让过了。此刻,汹涌的洪水夹杂着沙石,已经变为食人的猛兽,出于安全考虑,救援队一行暂时撤回。但张春发没有休息,在回来的路上,他赶忙跑到安平河边的镇敬老院,看看住在这里的18位老人和工作人员,并连夜将老人们转移到镇中学,这才放心地回到了镇政府。
8月21日凌晨,天刚刚蒙蒙亮,张春发和救援队又出发了。令他们大失所望的是:八家子铁桥仅剩一个框架露在水面上,大部分已经淹没在浑浊的水中。桥身是否还在?桥面是否断裂?他们摸索着过了铁桥,找到了沈老太,抬起担架,行进在风雨之中。在回来的路上,河水又涨了许多,没过了救援队员的胸口,张春发的衣服湿透了、鞋子被冲走了,不知被洪水冲倒过多少次、不知与死神多少次擦肩而过,仅3公里的路程,却艰难跋涉5个多小时,终于把沈老太安全送到了镇医院。
风雨兼程:抗灾救助的先锋
张春发深知这场灾难对虎山镇百姓的影响,连续几天没有休息的他带领民政办干部顽强地坚持着。从8月20日开始,他就和县民政局保持着密切联系,及时汇报险情、灾情,在交通中断后,他于22日又步行18公里到虎山头村向县民政局领导汇报并接收救灾物资。他组织民政办干部有条不紊地开展救助工作,将调拨和捐赠的食品、衣物、帐篷等及时有序地发放给受灾群众。
从8月30日至9月14日,张春发多次陪同县灾后重建工作领导小组下村查灾情,足迹踏遍了全镇9个村、79个村民组。每到一村,他都嘱咐村干部要尽力照顾好五保户、低保户、老复员军人,全力保障他们的衣食住行。
在灾后的一个月里,张春发吃住在单位,家人在洪水中转移,他都没去看一看。他首先想到的只是受灾群众,是肩负的责任。救灾物资常常是半夜运到,年近60的张春发却和年轻人一样,肩扛三袋米面,大家赞叹道:“老张当过兵,就是不一样。”
账目清楚:做好受灾群众的“大管家”
每天都有受灾群众来民政办,每天都有救灾物资的进出。为了做好救灾物资的管理工作,张春发安排专人负责,镇政府将仓库腾出,作为民政办存放救灾物资专用。张春发每天都认真核查救灾物资的进出账目,严格核对库存物资,并做到救灾帐篷用后及时收回,未发放的物资也及时退回县民政局。由于救灾物资的账目清楚,张春发还受到了上级的好评。
在2010年的年终岁尾,全镇78户水毁房屋受灾群众都住进了新居,各项钱款、物资都已发放到位,而张春发却瘦了一大圈。全镇受灾群众都得到妥善安置,低保、五保等民政对象没有受冻、挨饿的,弱势群体生活安定,真正体现了民政工作就是民心工程。
抗洪急先锋 村民主心骨
            ——记辽宁省宽甸县古楼子乡大古岭村党支部书记徐文涛
  本报通讯员 李 梅  孙 璐刘元文
“这是大古岭村自有人类居住以来发生的规模最大、破坏力最强的洪灾。”群众的这句话并非言过其实。自2010年7月26日开始,持续一个多月、先后5次强降雨,使地处安平河下游的山区村——宽甸县古楼子乡大古岭村遭受山河变迁的重创。可是这场灭顶之灾却没有造成任何人员伤亡,在当地群众看来,这必须要感谢全村百姓的当家人——徐文涛。
徐文涛今年54岁,担任村主任已20多年。2010年,他被全村党员群众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一肩挑”,丰富的农村工作经历和扎实的防灾知识使他在这场与洪灾的持久战中显得格外沉稳、果断。
把洪灾防护工作做在前头
在汛期未到时,徐文涛就带领村“两委”人员深入全村各险段,入户逐一排查险情、登记险户,同时组织动员了一支由党员、退伍军人为骨干的抢险突击队随时待命。他动员大家说:“在最危险的时刻、在群众最需要的时候,就是我们普通党员真正实践‘创先争优’的时候。”
2010年8月8日下午,安平河突发数十年罕见的洪水,洪水漫过河道护堤并不断上涨。正在巡查险段的徐文涛发现,七组村民于树林的养猪场存在被大水冲毁的危险,150多头母猪、1400多头育肥猪和数十万元设施岌岌可危。徐书记一面向乡防汛指挥部报告险情、请求支援,一面组织当地党员抢险突击队立即投入抢险战斗中。年龄较大的队员撑袋子、装土,年轻队员背土、筑坝。党员突击队的行动感动了当地群众,群众自发组织近百人也加入抢险队伍中。大家不顾大雨、泥泞,冒着随时可能垮堤的危险,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抢险加固,筑起了一道长60米、宽2米、高1.5米的人工护堤,成功封堵了原护堤漫水处。
反应快,决定快,行动快
徐文涛常对大家说:“抗洪抢险,要突出一个‘快’字,反应要快、决定要快、行动要快。”
2010年8月20日,古楼子地区几乎没有降雨,但安平河上游地区出现强降雨。凭借多年的工作经验,徐文涛敏锐察觉到,上游洪峰将在傍晚经过大古岭村境内,如果晚上本地发生强降雨,两股洪水叠加,势必形成更大的洪峰,而且20多天的阴雨天气,已使山体水分饱和,极可能引发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当天下午17时,他组织村、组干部召开紧急会议。提出要突破以前确定的险段、险户范围,将避险转移户扩大至安平河沿线和全村依山而建的所有住户,由以防范山洪为重点延伸为防范山洪和防范泥石流并重,全村有一半以上在危险地段的居民要立即就近转移安置。
村组干部立即行动,当晚七点半,危险地段群众全部撤离。当晚八点,上游洪峰不期而至,导致安平河沿线多处民房倒塌,在上次洪水中幸免于难的养猪场瞬时被洪水卷走,全村停电、通信中断,与村委会一河之隔的六组已被浊浪滔天的安平河水隔为孤岛,情况万分紧急!徐文涛顶着暴雨来到安平河边,通过手电向六组打出了在防洪演练时就定好的暗语信号,六组村民立即开展避险自救。
走出悲痛 ,自力更生重建家园
眼前深沟险壑、满目疮痍的景象,你怎会想到一夜之前这是山清水秀、阡陌纵横的家园?悲观、绝望的情绪在群众中弥漫开来。
山洪、泥石流过后,大古岭村受灾范围之广、受灾程度之重远远超过了人们的预料。在救援物资有限的情况下,为稳妥、有序地安置受灾群众,徐文涛和村干部在逐户排查灾情后,制订了《灾后安置计划》。根据受灾情况,按照“保医药、保吃穿、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在划分受灾等级的前提下将受灾群众有序安置下来,保证了受灾群众吃、穿、住等基本生活需要。
2010年8月23日,徐文涛主持召开了全村党员、村民代表灾后重建动员大会。提出“非常时期、非常办法,一切依靠群众、发动群众,以积极的态度和愚公移山的精神面对这场灾难。灾后重建要突出重点,迫在眉睫的是尽快修复村、组路和各沟岔的生产作业路,绝不耽误燕红桃、板栗的收获和运输。争取在即使没有外援的情况下,也要保证全村各生产作业路尽快畅通。”截至2010年9月1日,全村共筹集灾后重建款4万元,出动各种机械车辆110台次,发动群众出工2400人次。
舍小家顾大家,心系百姓群众
自受灾以来,徐文涛始终在抗洪一线奋战着,而他家也在这几次洪水中受到严重损失。屋内进水半米深,因为自家抢险缺少人手,家具电器被水浸了十多个小时,赖以为生的板栗园多处滑坡,放养的柞蚕全部死亡,共计损失4万多元。为了工作不分心,他提前将儿媳、孙女送到古楼子街内暂住,可是在2010年8月21日,古楼子街内也是一片汪洋,儿媳、孙女与家人失去联系两天时间。当得知儿媳、孙女在安置点后,他一颗悬着的心才放下来。
面对这场前所未有的洪灾,大古岭村全村党员群众在徐文涛书记的带领下,依靠坚韧不拔的毅力,从头开始、重整山河。在这次抗洪抢险的战斗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在灾难面前永不低头的广大人民群众,更看到了一名普通村干部身上表现出来的忘我的工作精神和崇高的党性光辉。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