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转身向海新跨越
发布时间:2011-11-04 | 浏览:
经济日报2011年10月1日1版

编者按 在我国2.2万余公里的陆地边境线上,分布着数十个国家一类口岸。这些口岸不仅是巩固国防、联通中外、便利人员往来与货物流通的渠道,更是聚集资源、兴办产业、辐射内陆、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枢纽。近年来,边疆地区干部群众依托口岸优势,大力发展口岸经济,扎实推进兴边富民行动,取得了突出成就。在庆祝新中国成立62周年之际,本报派出多路记者奔赴边境口岸地区采访。从今天开始,开辟《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兴边富民口岸行》专栏,敬请读者关注。
丹东,不仅是我国陆路边境由北向南的第一个国家一级公路口岸,还是国家一级铁路口岸、水运口岸。公、铁、水、管四类一级口岸集于一地,并不多见。
9月22日,记者一到丹东,就直奔黄海边的丹东港而去。
从城区沿滨江大道向南向西,20多分钟车程,记者就站在了丹东港13号泊位上,码头上的
岸吊不停地装卸着集装箱船,一派繁忙景象。沿海岸线向南远望,隐约可见塔吊挥舞长臂的身影,那是正在新建的深水泊位。
丹东港集团宣传部部长金艳利告诉记者,丹东港今年吞吐量将突破8000万吨,比去年增长45%,是2005年的5.3倍。从去年起,通化、本溪、佳木斯等36个丹东港陆港建设已全面展开,首钢集团、中储粮、中海集运及韩国三星等大企业也先后与丹东港合作建设专业化码头、物流中心,发展临港工业。
物流、资金在向丹东汇聚。丹东港的繁荣景象是丹东市更新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带来的直接变化。长期以来,丹东作为我国东北地区南端的口岸城市,是连接朝鲜半岛与中国及亚欧大陆的主要陆路通道,虽然拥有“沿边、沿江、沿海”的地理条件,但一直没有转化为发展的优势。近年来,随着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丹东人将目光南移,转身
向海,发现凭借1个机场、2座跨境大桥、2个港口、3条铁路和4条高速公路的便利,自己可以扮演的新角色不仅是辽宁沿海经济带中新的增长极,更是东北东部城市中惟一兼具陆路口岸与出海港口的城市,完全可以成为东北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龙头
转身向海的丹东双管齐下:一方面聚焦“黄金海岸”,以临港产业为重点,建设130公里的沿江
沿海经济带;另一方面牵手东北东部12城市乃至东北3省腹地,发挥港口优势,加强区域经济合作。
理解了丹东新的战略定位,记者再次驱车从古楼子向西至大孤山,在丹东市政府新闻办副主任宋喜梅的解说下,大道两旁拔地而起的大楼和园区以及林立的塔吊和繁忙的工地,仿佛生动起来。作为全市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丹东新区已具雏形,丹东希望通过专业园区的建设,发挥产业聚集作用,推动产业做强做大。这一发展思路得到了许多大公司的认可。韩国大宇投资30亿美元建设造船基地;南京雨润集团投资10亿元落户食品工业园;美国哈曼国际丹东制造基地落户视听产业园。
生机勃勃的丹东沿江沿海经济带,以其快速崛起的态势,为丹东经济实现由沿边、沿江向沿海发展开了个好头,也为
丹东人创新创业提供了条件。贾文涛曾是一名国企员工,受创新创业热潮的影响,辞职下海,在仪器仪表产业园创办丹东意邦计量仪器仪表有限公司。现在,他不仅找到了发挥自己能力的舞台,还为20多个原来的同事提供了再就业的岗位。在丹东,贾文涛的成功创业不是个案。在这一轮“转身向海”的大潮中,许多拥有一技之长的丹东人看到了机遇,纷纷在各产业园大显身手。
9月22日,第三届东北东部(12+1)市(州)区域合作圆桌会议在牡丹江市召开。这一由丹东市发起的自发性区域合作组织,主要探讨加强东北东部城市之间的交流合作,共同推动东北东部地区的发展。
记者在丹东切身感受到丹东人的务实作风。如今的丹东,路港直达、口岸
联通、出关入海、通达国际的基础设施和口岸服务体系在不断完善,设在东北东部城市的36个丹东港陆港正在抓紧建设,丹东与东北东部12城市的物流一体化正逐步形成。
在距丹东城区56公里处,坐落着一大片蓝白相间的标准厂房,这是本钢
不锈钢冷轧丹东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郭沿军说,本钢集团投资20多亿元在丹东建设20万吨不锈钢冷轧薄板项目,牵头不锈钢产业园,目前项目进展顺利。丹东市招商局提供的资料显示:在丹东建厂的东北东部城市企业有90多个,商贸物流业最多,其次是工业。
离开丹东的前夜,晚上8点,记者行至鸭绿江桥附近,桥上正在通行的车辆引起记者的注意。不是下午5点就闭关吗?记者来到边防检查站一探究竟。正在值班的辽宁边防总队丹东边防检查站的检查员王沐星说,“现在边贸非常活跃,不能正常闭关是常事。闭关后,我们还要给明天赶早过关的车辆办理相关手续,这样明早一开关就能直接走了。”顺着他的手,记者看到边检站的停车场上已停满了各种货车……
繁忙的丹东,务实的丹东,正在敞开胸怀,拥抱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