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媒体上的丹东 > 全国媒体
全国媒体

四城联创打造秀美宜居新城

发布时间:2012-02-09  |  浏览:
中国环境报2011年10月27日5版
依山、临江、傍海,长期以来,辽宁省丹东市凭借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资源,成为我国最美最大的边境城市。
然而,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导致丹东的山水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水质严重污染、山林被毁、土地沙化,在沿鸭绿江一带的山上,曾因无节制地放养柞蚕而几乎寸草不生……
  四城联创建设宜居城市
  丹东人痛定思痛开始思考,尤其是“十二五”时期,丹东将步入经济发展快车道之时,如何处理好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的关系。去年底,丹东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以国家园林城、国家环保模范城、国家卫生城和国家文明城“四城联创”为抓手,建设“文明、生态、繁荣、富强”的宜居佳地和大气秀美的新丹东。
  丹东市委书记戴玉林的话更是十分明确:“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今后,凡是对环境有不利影响的项目一律不引,凡是环评不达标的项目一律不批,凡是有可能产生污染的项目一律不上。要引导现有企业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和绿色制造,并逐步关闭对环境造成危害的企业。要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广大群众进行监督,坚决保护和利用好我们的青山绿水、生态家园。”
  事实上,丹东实施“四城联创”,坚守绿色家园,正是在总结过去的教训后,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并将经济崛起战略与环境保护相融合的结晶。这是市委、市政府根据丹东的发展实际,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抓好“四城联创”工作,对丹东的快速和持续发展意义深远。
  在丹东市“四城联创”动员大会上,戴玉林深刻阐述道,创建全国文明城是要全面提升市民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建国家园林城是要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创造良好的人居生存条件;创建全国卫生城是要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是要推进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打造碧水蓝天宁静的发展环境。
  在由辽宁省委宣传部和省环保厅共同主办的“低碳经济·生态辽宁——记者看辽宁沿海经济带崛起”大型采访活动中,记者从丹东市副市长沙建业口中了解到,丹东作为辽宁沿海经济带最东端起点,现正沿着鸭绿江和93公里长的海岸线,实施沿海经济带建设。
  说起丹东目前的环境状况,沙建业颇为自豪,他说,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丹东市最大的优势,被誉为“最美边境城市”。丹东的森林覆盖率达66%,并有“辽宁之肺”的美名,鸭绿江水源地水质28项指标全部达到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环境空气达标天数多年稳定在340多天且在全省名列前茅。
  招商引资严把环保关口
  辽宁丹东临港产业园区是丹东沿江滨海经济带的主要组成部分。据管委会分管建设、环保和规划的贾主任介绍,在制定《丹东临港产业园控制性详细规划》过程中,管委会就将环保和低碳经济作为规划的主要组成部分,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生态环保型新区作为主要发展目标。另外,园区开展的规划环评也是丹东历史上的首例。在实际开发建设中,丹东恪守招商选资的准则,凡是高耗能、重污染的项目绝对不允许落户园区。招商人员在洽谈中如遇到有污染的项目,首先请环保部门把关,并实行环境准入“一票否决”权。
  目前,丹东东港已建起一个8.23平方公里的东港再生资源产业园,环境保护部已将其纳入国家级再生资源园区。据介绍,5年内,这个覆盖辽宁全省并面向日、韩两国的再生资源园区,将产生逾千亿元产值。另外,根据辽宁省长陈政高建议建设的环保产业园也在快速进行中。
  记者在凤城的大梨树村看到,各种果树遍布山上,让采摘的游客十分惬意。华能丹东电厂一期发电机组进行脱硫改造后,每年可削减二氧化碳达1.6万吨,经辽宁省环保厅和环境保护部专家组检测,脱硫效果达95%并高于国家要求指标10个百分点,被称为“丹东市节能减排的典范”。
  四先四后保护生态环境
  谈到如何推进丹东经济和环保协调发展时,曾任市规划局长、现任市环保局长的许传林说:环保部门一定要把好环境准入关,绝不能在新一轮开发建设中让丹东输在起跑线上。面对正处在大发展和快发展的丹东现状,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曾多次要求,宁可牺牲发展速度,也要保护好丹东山清水秀的好环境。以绿色理念建设江海之城,使昔日经济发展较为迟缓的丹东,如今已步入经济发展的黄金期。尤其是“四城联创”,将打造一个全新的生态宜居的绿色丹东。建设大气秀美新丹东,是丹东“十二五”提出的跨越发展目标的主要工作任务。
  为如期完成“四城联创”任务,丹东市今年除了投资15亿元再掀造林热潮外,还实施了城市内河综合整治工程,并将其纳入跨年度惠民实事中。对此,丹东市环保局全力以赴打好内河环境整治攻坚战,对内河沿岸35家排污企业立案查处,对整治后仍不达标企业将坚决予以关闭。
  据了解,为确保鸭绿江水质,早在2006年春,丹东市政府就克服种种困难并果断地关闭了向鸭绿江排污的最大污染源——新巨浪造纸有限公司,这也是辽宁历史上首次因污染严重且无力治污而关闭的大型企业。
  为打好丹东生态环境保卫战,丹东市环保部门采取了“四先四后”的措施:“先死后生”——对存在高污染隐患的企业,如小造纸、小化工等先关闭,按要求进行达标改造,合格后再生产;“先关后进”——针对射线和仪器仪表企业,先建园区确定类型和方向,然后进驻企业;“先建后迁”——对于丹东化纤等存在环境隐患的大企业,在郊区规划新厂区,建好之后实施搬迁;“先评后入”——即先规划环评,后确定入驻企业,避免企业走弯路,为环境留下隐患。
  过去几年是丹东市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地区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平均增长率分别达到16.2%和30.2%。相反,丹东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却减少10%,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指标则实现“双下降”。这一升一降体现出丹东市对生态文明的深刻理解和生动实践。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