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报道是用脚“量”出来的
——记辽宁丹东广播电视台资讯部副主任刘彤(下)
发布时间:2012-03-12 | 浏览:
经济日报2012年1月18日6版
在刘彤手中,话筒传递出群众的建议与呼声;在刘彤心中,要用电波架起群众与政府之间的连心桥。
把真实和体验传递给听众
刘彤说,“把自己真实的体验过程传递给听众,同时把记者由衷的赞美送给普通的劳动者,这是广播的生命力所在。”
在刘彤的报道里,我们听到了这样的话,“有一年,俺们小队都搁面袋子往回拿钱”、“俺们这儿,20来岁往上的都有媳妇儿”……一句句朴实的话语,真实又形象,都是刘彤用两只脚在农村一步步“量”出来的。
好报道是用脚“量”出来的。1999年秋,刚做记者两年的刘彤到宽甸满族自治县长甸镇采访,得知河口村的农民通过互联网销售当地特产燕红桃,他就急着要去现场采访。但是山区路途遥远,这时正好有一辆拖拉机要去河口村附近送货,刘彤立即登上农民兄弟的拖拉机,后来又头顶着烈日步行一个半小时赶到了卖鲜桃的现场。刘彤边帮着农民搬桃,边采访,整整忙活了两个钟头。
返程路上,《互联网上卖鲜桃》的录音报道就在刘彤的脑袋里成形了。这篇录音报道在当年辽宁省政府广播奖评比中获新闻类节目一等奖。
不当要材料的记者
从当记者的第一天起,刘彤就给自己定下规矩,“采访不要派车和材料”。他总是骑着一辆红色自行车,车筐里放着常用的黑皮包。
在丹东市内及郊区采访,刘彤都把时间约定在早上和下午一上班的时候,就为了提高采访效率躲“饭口”;到一百公里之外的宽甸采访,不论冬夏,刘彤都坐早上5点30分发的第一班车,到县里不到8点钟,这么做就是不想给采访对象添麻烦。
当了15年记者,采访对象有请他吃饭的,有要给他送锦旗的,全都被他谢绝了。工业社区的一个干部想趁春节给刘彤一张食用油票,在刘彤的一再坚持下,这张油票最终送给了社区一位困难户。
不给采访对象添麻烦。即便是需要留下就餐,刘彤也常常只点一个菜,却能吃上四五个馒头或者连喝几碗玉米粥,简单的午餐也吃得高高兴兴。这种良好的工作作风在采访对象中有口皆碑,刘彤也以朴实的记者形象赢得了老百姓的认同、称赞和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