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媒体上的丹东 > 全国媒体
全国媒体

丹东:扬帆启航的辽东经济巨轮

发布时间:2013-01-28  |  浏览:
中国贸易报2012年1月12日
    这是一艘扬帆启航的巨轮,这是一块活力迸发的热土,这是一个承载蓝色梦想的摇篮。“十二五”开局第一年,辽宁丹东经济指数再创历史新高,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临港大工业正在崛起,大港口、大物流、大工业格局渐露端倪……
    丹东工业挺进千亿元时代
    2011年,对丹东工业来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在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国内原材料、人工等成本大幅上升的困难环境下,依然保持强劲增长势头,1月至10月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18.8亿元,同比增长39.9%,工业经济总量首次迈入千亿元大关。
    东港市“十二五”强势开局
    辽宁省东港市作为全国百强县,一年以来,全市人民同心同德,奋力拼搏,保持了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实现了“十二五”的强势开局。
    据悉,东港市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25亿元,同比增长2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0亿元,增长40%;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2.1亿元,增长32.8%;实际利用外资1.05亿美元,增长8.2%;外贸出口额5.7亿美元,增长2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750元,增长16.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760元,增长16.5%。
    丹东第一艘自造大马力拖轮下水
    近日,由丹东船舶重工建造的6000马力拖轮成功下水。这是丹东本土建造的第一艘大马力拖轮,也是目前东北地区造船企业建造的马力最大、配置标准最高的集港作、拖带、对外消防于一身的多功能全回转拖轮。
    该船除了传统拖轮所具备的作用外,还具有强大的对外消防、对内保护功能。其消防泵流量为每小时1500立方米,具有水和泡沫两种消防功能,可以为海上遭遇火灾船只提供灭火救援功能,满足现代化港口的多重需求。
    港口生产再创新高
    2011年前11个月,丹东港货物吞吐量实现6781万吨,同比增长32.8%;集装箱业务更是突飞猛进,吞吐量完成66万标箱,同比增长128%;截至去年底双双突破7000万吨和70万标箱。
    集装箱业务是“十二五”港口发展的核心。丹东港集团一方面积极建设低碳环保型现代化港口,购置先进设备,提高接卸集装箱船舶能力,一方面在国内港口业中,率先建立起一整套先进的物流监控体系——从进港、装船、运输、到岸、交货,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视频向货主通报港口服务进程,得到众多船公司和大客户的好评。例如,黑龙江一家纸业公司,从丹东港运输一批高档纸,从船到港接卸时起,丹东港集团通过视频全程监控。纸业公司的工作人员看后很惊讶,丹东港的运输方式科学合理,接卸货物又精心,还可节省5%的成本,当即表示今后所有货物都从丹东港走。
    丹东港集团积极与南北腹地大型钢铁、煤炭、粮食等企业洽谈合资合作:与本钢集团结成战略合作伙伴,联合建立铁矿石、煤炭、钢材转运基地,联手开发俄罗斯、蒙古国焦煤、铁矿等资源;与首钢集团合作建设大型矿石专业化码头;与中石化集团合作建设油品泊位;与龙煤集团开展港煤合作;与中储粮、中粮、华粮集团、北大荒集团、光明乳业等合作建设大型粮食物流中心;与长春一汽合作建立汽车整车陆海联运中转基地;与中海集运、中铁物流合作开展集装箱、矿石、粮食海铁联运;与韩国三星、SK、现代,日本丸红等国外大企业合作开展大型物流、临港工业。与这些“重量级”客户联手,大大增加了丹东港的业务量。此外,丹东港集团加密了集装箱航线,原来隔天的船期,现在每天都有。散杂货船舶更是往来如梭,10万吨级以上的大型船舶已成为丹东港货物运输的主力。
    大手笔打造“海上高速公路”
    翻开丹东港去年的重点建设项目进度表,一项项泊位、航道、货场建筑工程令人眼花缭乱,大手笔投资更是令国内众港口望尘莫及。“丹东港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骄人成绩,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加大加快了建设速度”,集团执行总裁尚德新告诉记者。去年,丹东港共建设了35个重点项目,新建10个5万吨至7万吨级粮食、散杂通用、集装箱泊位,3个10万吨级矿石、油品化工、散杂货泊位,升级改造4个万吨级以上泊位及陆域配套设施,新建的货物堆场、铁路装卸线、港内公路以及装卸及运输机械,有力地保障了货物的堆存和转运,一举填补了丹东港在粮食、矿石、化工、煤炭专业化、自动化装卸领域中的空白,使港口吞吐能力有了质的飞跃。同时,新建50万吨粮食筒仓投入使用,实现粮食自动化装卸能力,一期600万吨已经投入使用,二期600万吨正在建设中。
    港口要发展,必定要拥有深水泊位、深水航道的支持,积极打造“海上高速公路”,成为丹东港发展的“加速器”。目前,丹东港的航道能力已经达到超大型船舶的双向通行能力,不久大型船舶将无需候潮即可安全进出港口。
    临港大工业崛起铺设远程陆港网络
    早在几年前,为建设东北亚物流枢纽大港,丹东港集团在谋求海洋突破的同时,也运筹帷幄远程陆港网络的铺设。
    采取“北上南下”策略——北上,深入东北及内蒙古腹地建设陆港,一条以吉林通化、黑龙江牡丹江为主要节点的东北线;一条以本溪、沈阳、长春、哈尔滨为节点的中部线;一条以阿尔山、白城、通辽为节点的西部线;三条主线加上周边城市和地区的卫星内陆港,形成东北地区纵横交织、星罗棋布的立体陆港网络。据了解,哈尔滨陆港已投入运营;阿尔山陆港项目与内蒙古兴安盟达成协议;通化陆港项目即将竣工;牡丹江陆港项目开工建设,其他分布在东北各省市如本溪、白城、通辽、四平、佳木斯等多个陆港建设项目全面展开,丹东港成为东北东部新的出海大通道、东北亚物流枢纽已不容质疑。
    南下,丹东港集团在青岛、天津、上海、宁波、湛江、深圳、香港、新加坡、平泽、仁川、釜山等国内外港口开展海海、铁海联运。根据腹地货源市场发展形势,丹东港成立了粮食、矿石、钢材、煤炭、杂货、集装箱专业物流公司,通过港口的纽带作用,对信息流、资金流、客户流进行全方位整合开发利用,建立起现代大型物流体系。
    本版采访组稿  本报记者  吴井东  黄晓亮  刘海宏  魏子露  邹文久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