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起民族种业振兴的大梁
——记十八大代表、辽宁丹东农科院玉米研究所所长何晶
发布时间:2013-01-31 | 浏览:
中华工商时报2012年11月11日
“科技创新是中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竞争力的根本途径。”坚守玉米育种一线30年,丹东农科院玉米研究所所长、国家玉米改良中心丹东分中心副主任何晶的论断有充足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作为支撑。
何晶认为,农作物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只有通过科技创新发展民族种业,才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
作为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十七次、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30年来,何晶始终工作在农业科研和成果推广一线,致力于实现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黑土地上来了“播种者”
何晶与玉米之间的不解之缘源于她的一个心结。1982年,一场自然灾害导致丹东市凤城县大堡镇闫家村的玉米受灾严重,大幅减产,当地农民一年的辛劳付之东流。“啥时候咱们农民能用上好种子,每亩地能增产个几百斤,再大灾咱都不怕了。”当年,大学刚毕业的何晶正在当地参与共建工作。农民眉宇间拧起的疙瘩和喃喃自语,成了她的一个心结。
“让农民分享改革开放,科技进步带来的实惠,是一名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最基本的职责。”血液中流淌着蒙古族基因的何晶,对使命与担当有着特有的坚持。
回到单位,何晶当即申请从待遇优厚,工作环境优越的化验室,转投当时被认为最没前途的玉米室。从那一天起,何晶成了一只不停歇的候鸟,春天到辽西、辽北安排制种基地,夏天到田间去杂去劣,指导农民抽雄,秋天在海南种子基地严把质量关,把一流的种子收回,冬天为农民提供咨询服务。
30年间,何晶也从玉米室助理农艺师成为中国玉米育种业的明星。她主持和参加选育了众多品种,在提高粮食产量、推进农业科研等方面不但创造了社会价值,还创造了经济效益。其中,仅“多抗性玉米杂交种丹玉13号”就在全国24个省市区得到推广种植,最高年份种植面积达5230万亩,占全国玉米种植面积的1/6,累计播种面积4.1亿亩,增产粮食206.4亿公斤,创造效益204.6亿元。科技创新确保粮食安全
“农作物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何晶认为,今后很长时间,农作物面积的增加潜力不大,粮食产量的增加将主要依靠提高单产,而通过科技创新,发展种子科技将是提高单产的主要手段。
针对玉米育种工作中存在的遗传基础狭窄、增产幅度小、品种抗逆性差问题,何晶带领课题组采用复合杂交的办法,选育出遗传基因丰富、抗性强、配合力高的优良玉米自交系“丹341”,并以“7922”为母本,“丹341”为父本,组配多抗性玉米成杂交种“丹玉20号”,有效控制了玉米品种叶斑病的发生。
何晶带领玉米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充分利用抗病资源,采用杂交、复合杂交、回交、轮回选择以及生物技术等多种手段,同时结合深入详实的科学调查,先后成功培育出丹3130等一批多抗、高配合力的优良玉米自交系。
与此同时,何晶还选育出10余种高产、优质、多抗、广适性的玉米杂交种。这些玉米新品种,有效促进了玉米的高产、高效、增收,深受广大农民欢迎,目前已推广到东北、华北、黄淮海、西南等主要玉米种植区域。
尽职建言将大爱撒播田间
“只有积极履行代表职责,反映基层百姓的呼声,才能对得起党和人民对我的培养与信任。”连续三届当选党代表,两届人大代表,何晶更多感受到的是荣誉背后的责任与担当。
2002年,为推进优势农产品优势区域建设,国家实施了良种推广补贴的惠农政策,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农民意愿、专家推介、市场认可等原则,确定补贴品种,通过政府采购或公开招标等方式确定供种企业和供种价格,引导农民购买良种,推进农业优势主导产业发展。
这本是一件惠农、富农的政策,但何晶在调研中发现,该政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一些农民非但没有享受到国家政策带来的福利,反而受到假种子、劣质种子的危害。
经过5年的走访、调研、取证,2007年,何晶在全国人大会上提出了《良种补贴应公平公正公开》的建议。何晶的建议引起了高度重视,国家农业部于次年将良种补贴改为了对农民直补,补贴款直接送到农民手中,还农民选购良种的自主权,真正享受到国家政策带来的实惠。
结合自身技术优势,何晶免费为困难农户提供种子、化肥、农药和技术,同时帮助农户联系收购单位,或者由何晶带领的课题组回收。
在“何晶式”的扶困模式帮助下,越来越多的贫困农民家庭摆脱了贫困,走上了自力更生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