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媒体上的丹东 > 全国媒体
全国媒体

抹不去的“闯关东”记忆

发布时间:2014-01-28  |  浏览:
经济日报2013年6月29日7版
我们生活的城市是个运动中的方圆,那些熟悉的老街可能已经消失在记忆的深处,那些满身斑驳的老房子也成了过往岁月的标记。变化的是城市,不变的是生活在这里的几代人共同传承的精神家园。
同东北的每一座城市一样,丹东,也有一段不会被磨灭的“闯关东”记忆。
近百年前,大批山东人、河北人在“闯关东”的大潮中历经千难万险,走海路、走陆路,来到位于长白山脚下、鸭绿江边,又毗邻黄海的丹东。他们中的许多人来到那时人烟稀少、坐落在丹东锦江山和元宝山下的老城隍庙一带,在那里,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建造新的家园,把自己的梦想一点一点地变成现实。
很快,城隍庙一带于家沟、七道沟、八道沟的山坡上,一座座低矮的厦子(平房)建了起来,这就是闯关东人的家。虽然简陋,但也温馨。随着迁徙来的人口越来越多,城隍庙一带日渐成为丹东的一处闹市,一个个山东饭馆、山东洋行、山东工厂让这里喧闹起来。
“穷于家,富八道,破破烂烂城隍庙。”当民谣开始流传,旧时的城隍庙已经成为丹东这座城市的标志之一。
在城隍庙,操着浓重山东口音的老丹东人,几乎都能给你讲上一段“闯关东”故事。
创建在八道沟的一个个丝绸厂,几乎都是山东昌邑人创办起来的,他们利用丹东本地的柞蚕丝和昌邑带来的纺织技术,纺出精美的丝绸,将一个个绸厂越办越红火,产品畅销东北各地,几乎哪里有丝绸,那里就有昌邑人。那时,这些丝绸厂每每看到拄着拐棍刚刚“闯”过关东来的老乡前来找活干,他们都会管吃管住,直到老乡安稳下来。
时间推移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一个民生工程的实施,让丹东的城隍庙一带告别昔日的“穷热闹”,“闯关东”的后人由此开始全新的生活。这个工程就是棚户区改造。丹东当时集中开展的棚户区改造工程中,城隍庙一带由闯关东人建起的厦子正是改造重点。两年工夫,低矮的厦子、泥泞的路面、排队上旱厕的情景消失了,就连城隍庙也在新居规划建设中被拆除了。住进现代化的新居,走在干净整洁的人行道上,看着眼前的柏油路车流如梭,“闯关东”的后人过上了更幸福的生活。
然而对他们而言,第一代闯关东人带来的那个热闹的城隍庙老街,却从未在记忆中消失过片刻。
近几年,一条极具特色的小吃街在城隍庙悄然兴起,日夜的吵闹既让附近居民头疼,也给他们带来了生活便利。而那些依然健在的“闯关东”老人,看着一个个商贩吆喝的情景,他们的记忆仿佛又回到老城隍庙的热闹之中。
如今,随着老城改造再度在丹东开展,这里比以往更现代、更繁荣了。昔日老城隍庙的景象,几乎完全被城市化进程所淹没。
“破破烂烂城隍庙”虽成回忆,但“闯关东”人带来的勤劳、勇敢、善良、创新的精神却依旧深扎在这里,那一段段建家园、创事业的传奇故事,依然在城隍庙被传颂着。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