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媒体上的丹东 > 全国媒体
全国媒体

从西蓝花看“菜篮子”变迁

发布时间:2014-01-28  |  浏览:
农民日报2013年11月12日6 版
西蓝花现在已是百姓餐桌上的一道普通菜肴。但在20多年前,大多数人不知道西蓝花为何物。
    1993年9月,我进入辽宁省熊岳农专园艺系蔬菜专业学习,初次听到“西蓝花”这个词儿。据老师介绍,当时辽南一些地区已经开始种植木耳菜、蕹菜、西蓝花等“特菜”,在大连的高档酒店,西蓝花一斤能卖20多元。“什么样的菜呀,这么贵!”我在心里惊叹,要知道当时我一个月的伙食费才20元钱。在一个农村女孩的脑海中,“西蓝花”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那时,互联网还没有大规模应用,我只能在学校图书馆查找西蓝花的蛛丝马迹:“西蓝花又名青花菜,原产于地中海东部海岸,约在19世纪初清光绪年间引进中国……”我如获珍宝,赶紧记录到学习笔记上。我心中思忖着,将来一定要尝尝西蓝花的味道。
    临毕业前半年,我被分配到海城市高驼子镇实习3个月。我心中窃喜:“终于有机会看到西蓝花了。”结果,我们去实习的4个大棚是老旧日光温室,只能种西红柿、茄子等大众蔬菜。大学毕业后,我回到了家乡的农业技术推广站,主要从事生产资料的经营,所学的蔬菜专业渐渐被搁置,我也淡忘了西蓝花。
    2003年开春的一个早上,我在家门口的集市上买菜。在一个摊床的白色菜花旁边,几棵零星摆放的绿色菜花吸引了我。大学老师曾经说的“特菜”在不经意间出现了!4元/斤的西蓝花,被我统统打包带回了家。
    邻居大妈来串门,我迫不及待地拿出来分享。“绿菜花九连城(丹东市郊的一个小镇)那儿就有种的,我闺女一个大棚西蓝花能卖1万多块呢!”听着大妈自豪的话语,我的心底顿时泛起无限感动:尽管没有机会专门从事蔬菜推广,但我由衷敬佩那些从事蔬菜研究和技术推广的专家,是他们经过无数次引种、选种、试验、推广,才使得“菜篮子”更加丰富。
    今年年初,我被调到丹东市“菜篮子”工程办公室。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随着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不断落实,“菜篮子”工程会更加健康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特菜”被端上老百姓的餐桌。
辽宁省丹东市农村经济委员会孙月红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