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媒体上的丹东 > 全国媒体
全国媒体

蚬子脱壳技术为企业赢丰利

发布时间:2014-02-26  |  浏览:
中国渔业报2013年10月28日08 版
       辽宁省丹东的肥蚬子以味道鲜美享誉省内外。不过肥蚬子脱壳去沙却并不容易。这个难题如今被东港人赵君攻克了。近日,笔者走进大孤山经济区鑫汇公司生产车间,公司总经理赵君正在指挥工人组装贝类全自动脱壳设备。“这套设备包括上料机、分粒机、二级提升机、拔毛机、三级提升机、蒸煮压力罐、四级提升输送机、震动壳肉分离器和输肉机。通过这条生产线加工出来的贝类产品无论是品质还是新鲜程度都不错。”赵君介绍。口说无凭,他随后在办公室里向笔者展示了获得的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在东港当地,水产品加工企业主要用这种设备加工肥蚬子、杂色蛤等贝类。在东港泰宏食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笔者看到五六个人正在利用贝类脱壳生产线加工杂色蛤。“过去加工五六吨货就需要百八十人。而我们采用贝类脱壳生产线后,半年加工杂色蛤2000吨,光是人工这块就能节省上万人。”车间负责人对笔者说。目前,赵君的产品不仅销往丹东、大连、兴城、葫芦岛等辽宁沿海地区,还远销山东,福建、宁波等地。
“科技创新不是大型企业的专利,小企业也可以通过科技创新迎来自己的春天。”赵君说,“作为一个小企业主,我只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创造新产品,通过技术创新,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十几年前,东港地区从事水产品加工的企业很多。赵君发现所有的水产品加工企业都是采取人工扒蚬子脱壳,生产效率很低。“我当时想,要是能发明一种加工海鲜的设备,应该还是有市场的。”善于琢磨的赵君看到了其中的商机,打起了研发自动贝类脱壳生产设备的念头。不过,对于只有高中学历的赵君来说真的有点难,何况当时他手里没有任何可供借鉴的资料,而且缺少资金。问及研发的艰辛时,不善言谈的他只是淡淡地说:“就是坚持呗,失败了改进,再失败再改进……”这样的坚持持续了整整5年。“试验期间,一共作废6台设备,每台成本都在30万元以上。”赵君说。其实这个生产过程很简单,蚬子等贝类通过进料口被输送到蒸煮压力罐内进行高压高温气体加热,再进入四级提升输送机,输送到震动壳肉分离器,壳肉自动分离后,肉通过输肉机输出,壳被输送带传出。
经过无数次的试验,终于试制成功。2012年,赵君自主研发的贝类脱壳全自动生产线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现在,他正在研发单体速冻生产线,该生产线适用于部分水果和全部贝类单体速冻,预计年底前投入使用。科技创新,让赵君的小作坊步入转型升级的快速通道。他说,今年产值力争突破3000万元,纳税300万元以上。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