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卫在鸭绿江畔
——辽宁丹东检验检疫局加强口岸工作纪实
发布时间:2015-04-28 | 浏览:
中国国门时报2014年12月24日2版
本报记者 李 桐 西 安 通讯员 淳于常斌 张文良
秀美的鸭绿江潺潺流过,如同一条玉带盘绕在中朝两国边境。丹东,作为中国最大的边境口岸城市,是连接朝鲜半岛及欧亚大陆的主要陆路通道,点多、面广、线长是其主要特点。在长达306公里的边境线上,拥有海、陆、空、地下输油管道四种类型口岸。
年出入境人员40余万人次、车辆14万辆次、列车1.2万节次、进出境货物3万余批次,检出各类疾病6000余例、放射性超标物质10余批……这一组组数据的背后,见证着丹东检验检疫人坚守在口岸一线的辛勤。
作为边境国门的一线执法部门,辽宁丹东检验检疫局的工作条件异常艰苦,守卫在鸭绿江畔,铁路口岸全年365天无休息日,工作人员晚上八点下班是经常的事;公路口岸在露天场地上,检验人员忍受暴晒、严寒,一忙就忙到了下半夜;太平湾口岸位于山区,冬天山路崎岖、路滑多冰,还要冒着严寒、踏着竹排到江中心采样;浪头港口岸风大沙大……丹东局局长曹志军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想要想在先,做就做在前,我们要把丹东局建设成为一个边疆强局。”坚守这样的信念,丹东检验检疫人不断探索、奋发进取,在中朝口岸构筑起一道亮丽的蓝色风景线。
改革创新勇当先
打造边疆强局、口岸强局,如何改革创新、如何破题前行是关键。对此,近年来,丹东局围绕机构职能转变、业务工作拓展、干部队伍建设、专业人才培养等8个指标共同努力,一步一步向着边疆强局的目标迈进。
建立企业诚信系统。通过企业管理水平、企业规模、产品质量等一系列量化指标,对企业进行诚信分级,对诚信级别较高的企业减少抽样率,简化检验流程,实现快速通关。完善企业诚信升降级标准,强化事后监管。
创新产品监管方式。从过去的重检验向重管理改变,创新了以风险管理为主要内容的进口产品监管模式,对风险较高的,涉及到疫病疫情、有毒有害物质、假冒伪劣商品和安全、卫生、环保、健康、反欺诈项目的产品,加大监管力度。
落实“三个一”通关模式。辽宁检验检疫局在全国率先实行“三个一”通关模式后,丹东口岸积极探索在辽宁地区率先实行,并结合“无纸化申报+无纸化通关”模式,优化通关效率,累计为企业节省通关时间5万余小时和上百万元的费用。
推进入境货物全申报制度。通过加强对入境货物的闸口管理,与口岸相关部门、内地检验检疫局的信息共享,及时掌握入境货物流向,强化后续监管,进一步提升执法把关效能,促进入境货物便利通关,缩短进境货物在口岸的停留时间。
把好国门保安全
“嘀嘀嘀……”2014年4月2日,丹东公路口岸核辐射监测门突然发出急促的报警声!周围的人不由地停下了脚步。正在执行入境人员检疫查验工作的戴启家敏锐地察觉到:在入境人员的行李物品中夹带异常物质。他立即疏散人群,第一时间穿上防护服并用仪器锁定可疑物品——一袋γ射线剂量值超过本底值748倍,含有钍(Th232)和铕(Eu152)两种强放射性元素的矿样,并将其放入密闭的铅箱中。
这不是演练,而是发生在丹东口岸的一起放射性超标事件。这样的事件在丹东口岸一年就发生10余起。
2014年7月,正值防控埃博拉出血热疫情的紧要关头,而经丹东口岸从非洲归国的朝鲜籍居民较多,西非又是埃博拉出血热疫情最严重的地方。面对严峻形势,曹志军赶赴口岸一线,和工作人员一起对旅客进行体温监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加强货物的检疫查验。据统计,今年7月至9月,丹东口岸共检疫查验入出境汽车32167辆、列车1282节、93172人,医学排查42人,均未发现症状。
丹东地处中朝边境,边民频繁往来,边境贸易货物来源复杂、批次多,多以汽车托运甚至手拉肩扛等方式携带,且朝鲜居民多经丹东口岸中转到非洲务工,这无疑加大了疫病疫情的传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几率。
对此,丹东局一方面武装头脑,加强对媒介生物监测、鸭绿江水的霍乱监测、检疫性有害生物的鉴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防护服的穿脱等一系列理论知识的学习,为日后检验检疫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另一方面加强演练,创新了全方位的防控体系,组织专家制作了大量的标本、图谱,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强化口岸媒介生物监测,加强口岸检疫查验,提高实验室检测鉴定水平,以扎实的基本功有效阻止了国外动植物疫情流入、外来物种入侵和国内保护资源流出。
共创和谐走在前
在丹东口岸,“和谐”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近年来,丹东局积极与口岸各部门合作,为各项工作开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丹东局和丹东海关约定,双方在信息化技术手段的支持下,通过机制优化和模式创新,对丹东口岸进口法定检验商品实行“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又和丹东边防检查站达成协议,丹东边防检查站给予疑似病人的追踪、随访提供信息支持,并将丹东边防检查站获取的来自疫区人员信息,第一时间通报丹东局。
此外,该局还与公安铁路、公路、卫计委等单位建立联防联控协作机制及疫情信息部门间通报制度;以口岸核心能力建设工作为契机,强化丹东口岸卫生检疫监管工作,取得了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资金支持,得到了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
正是有了丹东口岸的和谐,才让口岸各部门在工作中互帮互助、互利互惠,加快了通关速度,节省了企业开支。
奔波在边境线上的丹东检验检疫人,默默无闻地奋战在口岸一线,没有豪言壮语,只有踏实、朴素、热心的作风。他们用行动守卫着这座百年口岸,追逐着边疆强局的梦想。
《中国国门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