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媒体上的丹东 > 全国媒体
全国媒体

文物局确认“丹东一号”为致远舰 或将整体打捞

发布时间:2015-11-18  |  浏览:
“多方专家论证确认‘丹东一号’沉舰应为致远舰”。
11月5日,这则消息悄然出现在国家文物局官网,随即引发各界人士关注。这是国家文物局针对“丹东一号”沉舰身份的首次表态。
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机构专业人士称,“致远舰”水下考古的未来工作,应以舰体整体打捞展示为目标。
这一目标,与很多公众的期待相吻合。
这也意味着,围绕“致远舰”的水下考古工作,远未结束……
丹东海域出水文物提供关键证据
10月6日,在辽宁省丹东黄海海域,致远舰2015年水下考古工作结束。
此次水下考古,出水了带有“致远”字样儿的瓷盘、疑似邓世昌私人印章、步枪子弹、格林机关炮、兵士遗骸……
时隔1个月后的11月4日,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北京召开了“丹东一号”水下考古调查项目专家论证会。
这次会议,有众多各领域专家出席。
辽沈晚报记者注意到,专家团来自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中船重工701所等多单位。
在听取汇报、考察出水文物、质询讨论后,专家组确认:辽宁丹东港海域发现的“丹东一号”沉舰,应为1894年甲午海战中北洋舰队的致远舰。
知情人士称,在丹东港海域出水的文物,为最终得出这一关键结论“提供了直接、有说服力的证据”。
专家组确认,“丹东一号”水下考古是近年来中国水下考古的一项重大成果,为中国近代史、甲午海战和世界海军舰艇史的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考古实物资料。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柴晓明说,“丹东一号”水下考古调查项目是首次大规模系统开展的近现代水下考古工作,由此开启了中国水下考古的新篇章。
还有哪些证据在“说话”?
依据国家文物局的相关说法,在最终确定“致远舰”身份过程中,还有很多辅助证据发挥作用,包括:
磁力数据确认舰体体量。通过磁力仪物探的科技手段,测算出“丹东一号”沉船铁质遗物的体量约为1600吨,而资料记载超勇舰是1380吨排水量。致远舰排水量为2300吨,因炮火的摧毁和后期打捞折损了一些钢材,还需再去除部分木材、煤炭等非磁性物质的体量。因此,目前的“丹东一号”的水下舰体1600吨与致远舰的现状是相匹配的;
发现致远舰独有的穹甲钢板和方形舷窗。本次水下调查发现残存的穹甲钢板,与致远舰的穹甲防护结构吻合。此外,发现的多个方形舷窗(上图)与历史照片等资料对比显示,这种方形舷窗只安装在致远舰上,成为识别致远舰的重要标志物之一;
此外,“丹东一号”目前发现的武器装备武器装备包括:210毫米主炮炮管、152毫米副炮炮弹、57毫米炮弹、37毫米炮弹、11毫米10管格林机关炮以及大量的弹药,尤其是发现保存完整的鱼雷引信,与致远舰的装备一致。
随舰生活用品也在“说话”:水下考古发现了3件带有清晰致远舰舰徽的定制瓷盘,中间为篆书“致远”;一把与瓷盘配套使用的银勺,勺柄也印有致远舰的徽标。
致远舰“整体打捞展示”是未来目标
与会专家建议,未来的工作应以致远舰整体打捞展示为目标,进一步开展相关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
鉴于海水出水金属文物的脱盐保护仍是世界性的难题,与会专家强调保护利用工作应着眼长远,综合考虑出水文物保护与研究工作、博物馆建设和宣传展示,制订总体工作方案,以回应社会大众的关注。
此前,参与此次考古的广东省文物局考古研究所水下考古部主任、研究员崔勇说,这艘沉船的整体打捞,“技术和经费都不是问题,只要想做的话都可以解决。”
但包括他在内的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要把文物保护放在首要位置考虑,再做考古工作的下一步打算。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