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媒体上的丹东 > 全国媒体
全国媒体

追记丹东射线工业开拓者和奠基人苗鸿成

发布时间:2016-07-27  |  浏览:

中国文明网

       去年7月,“中国2015射线检测技术及装备高峰论坛”在丹东召开。参加会议的除了有来自国内著名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外,还有国外业界的知名厂商。这次会议并不被业外人士关注,但对丹东射线检测行业却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因为它是对丹东射线工业在国内地位的认可,也是对丹东射线工业50年发展成就的肯定。然而,这次“高峰论坛”却没有提及一个人的名字,苗鸿成。

  苗鸿成是丹东射线工业最重要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新中国第一台大型X射线探伤机,以及之后的X射线系列产品,都是由苗鸿成和他所领导的技术团队研发生产的。现在,他的名字,和他为中国X射线工业所做的巨大贡献保存在档案馆的资料里。关于他的付出、担当、牺牲刻在当年同事的记忆中,但也很少再被提起。

  当年他带领年轻技术人员研制成功的大型X射线探伤机是一棵树,现在已经繁茂成丹东工业领域里的一片树林。

  今年,是苗鸿成去世三十周年。今天,当试着擦拭他的名字、当试着探寻他留下的足迹、当试着寻找与他有关的时代记忆,重新审视那个时代的精神,以此为镜子映照当下,便会有熠熠光辉照亮人心。

  国家一项

  重大研发任务落到安东

  苗鸿成担任过安东(丹东)电业局副总工程师。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他响应上级支援地方工业的号召,接受组织分配,带领电业局五名工程技术人员到了安东地方工厂,先后在安东低压开关厂和安东电机厂负责技术工作。

  苗鸿成担任安东电机厂主管技术的副厂长期间,适逢中苏交恶。前苏联撤回了支援中国的技术人员,停止向中国出口工业设备,其中包括我国急需的X射线探伤设备,给新中国工业发展造成极大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决定自己研制。这个艰巨任务由原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下达,最后落到安东电机厂。

  苗鸿成大胆地接受了这个任务。

  根据丹东市档案局资料记载:1964年夏,安东电机厂组成了以苗鸿成为首的研发小组,共18名技术人员和老工人参与研发工作。

  安东电机厂是一个简陋的小厂,根本不具备研制X射线探伤机的条件,研发小组成员甚至连X射线探伤机是什么样都没见过。身为研发小组组长的苗鸿成本人,尽管熟知各种电气设备,但对X射线探伤机同样也一无所知。

  那个时代的人有一种精神,只要国家需要,只要上级下达了任务,便迎难而上。当时有一个口号:“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既然上级把这个任务交给自己,这是国家的信任,是工厂的光荣,就是拼上命也要攻下来。

  踏上拓荒之旅

  研发小组面对的是一片从未踏足的荒漠。他们怀着填补国家空白的雄心,踏上了艰苦的拓荒之旅。苗鸿成带领研发小组跑遍全国,收集资料,经过两个月的艰苦工作,搞出设计方案,确定了试制路线。

  研发小组从学习起步。1964年7月21日,苗鸿成带队到上海学习X射线探伤相关知识。研发小组成员余长江回忆,当时学习条件非常艰苦,7月正是上海最热的时候,三十八九度的高温,北方人很难适应。住在一个小旅馆里,三个人挤住一个小房间,没有空调,连电扇都没有,闷热难耐。小旅馆不提供餐饮,他们早晚两餐只能到胡同里吃一碗阳春面。学习地点在上海西郊的仪表厂,离住地很远,每天冒着高温酷暑挤公交车往返。不要说学习的艰难程度,仅吃住行就让他们饱受煎熬。

  苗鸿成起着带头作用。他的年龄最大,还是领导,本可在生活上得到一点照顾,但他从不搞特殊,也从不叫苦,和大家同吃同住同行、同学习,一起探讨问题、认真做笔记。特别让大家感动的是,学习期间家里突然来电话,告诉苗鸿成,他母亲病了,希望他回去。苗鸿成怕影响学习,只在电话里嘱咐家里人照顾好老人,撂下电话继续学习。

  几个月艰苦工作取得成果

  学习只是一个开端。初步掌握了X射线探伤机基本原理后,研发小组以上级提供的一台报废机为参考,开始了细致的设计,艰难的试制。

  研发小组在电机厂卫生所腾出的一间简陋的屋子里工作,外边的人不知道他们正在干什么。那段日子,研发小组没有上下班概念,没有节假日休息,没日没夜地工作。无数次失败,无数次推倒重来。几个月下来,他们绘制出3850张设计图纸,制作出了几千个零部件。

  在设计、试制过程中,苗鸿成是领导,是组织者,也是第一线工人,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参加研发的回登云回忆:“苗鸿成什么都是内行,冲在第一线,指挥调度井井有条,作风雷厉风行,任何问题到了他那里都会马上解决。”

  今天的人很难理解那一代人的思想境界,工作再难再苦,也没人退缩,也不会提个人要求,更不必说要好处要待遇,大家团结一心扑在工作上,只想着国家的需要,只想着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几个月的拼搏,样机终于组装起来。

  危险面前他身先士卒

  样机组装起来了,但是好用不好用,要用数据说话,要用试验加以证明。

  试制工作进入了更为艰难的检测阶段。

  他们面对着无数的未知和危险。X射线探伤是靠X光管发射的强大电子流打到阳极靶上,产生X射线穿透被检查的钢铁部件实现的。这种射线强度要超过医用射线几百倍甚至上千倍。检测要面对的就是这个强大而致命的杀手,身体一旦被辐射,会受到严重伤害。

  但是,当时防护知识缺乏,防护简陋,只能用铅板简单遮挡一下。研发小组虽然知道自己所面对的危险,但当时就是这个条件,不能等什么都齐备了再干,更没时间过多考虑。

  测试面对的危险,苗鸿成比其他人更清楚。他把危险留给自己,尽量让其他人安全。每次试验,他都坚持守在最靠前的位置,而让年轻人站得远一点。当时,大家已经清楚X射线会对生育能力造成损害。苗鸿成说:“我结婚了,已经有三个孩子了……”意思是:你们以后还要生孩子……研制小组有几位女同志,工作一段时间后,都被苗鸿成调离试验一线,苗鸿成考虑的是她们将来要成家要生育。

  现在看,那个时代的人很傻,傻得不可理解,明知道有危险还要上。可能还会有人说这是蛮干,不爱惜生命,太莽撞了,为什么要做这样无谓的牺牲?毕竟生命是第一位的。对于这样的认识,只能说,那个时代离生于安乐的人实在过于遥远了。

  苗鸿成和他领导的技术团队是冲锋陷阵的战士,他们没有坦克也没有大炮,要打败敌人靠的只有勇敢。就像铁人王进喜冬天跳进冰冷的泥浆池,因为怀着国家富强的信念,把个人完全抛在脑后。苗鸿成就是这样的人,他所处时代的坐标决定了他必须做这样的人,共和国的工业基础就是靠那一代人牺牲自己拼出来的。

  射线对健康造成严重损害

  一段时间下来,尽管测试中做了力所能及的防护,研发小组部分成员的身体还是受到损害。一次检查身体,几个成员的白血球低于标准。回登云回忆,他的白血球为3000,远低于6000至8000的正常水平。苗鸿成最严重,脸上起了成片褐色斑点,老用手捂着脖子,说不得劲,还开始发低烧。由于经常低烧,隔不长时间就得住一次医院。他在医院里也不能安静休息,厂里出了什么技术难题都要找他解决。而他对自己的病并不在意,只要不住院就坚持工作在第一线,其他的都不在考虑之内。苗鸿成生命的最后两年,身体状况极差,低烧不下,关节疼痛难忍,严重时只能靠喝酒安眠,希望多睡一会儿。

  射线辐射,苗鸿成的健康受到极大损害,1986年去世时年仅56岁。几年时间里,研发小组的数位成员先后离世,年龄都不大。

  试制工作是艰苦的,受到辐射是痛苦的,但是为国家填补空白的动力也是巨大的。回登云回忆,那段时间是他人生中最艰苦,也是最高兴的时候。原丹东市委书记刘仲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感慨地说,“苗鸿成真是不怕死,靠一股劲,拼死往上冲,什么叫爱国?这就是!我觉得他跟抗日英雄赵尚志的精神差不多,有一种不怕死的精神。”

  填补了国家一项巨大空白

  丹东市档案局的资料记载:“1965年4月30日10时,我国第一台200kv、20mA大型工业探伤机试制成功。经过国家有关部门技术鉴定,性能良好,达到(上世纪)60年代初国际水平,荣获省重大科技成果奖。第一台探伤机研制成功,填补了我国大型X射线探伤机工业的空白,结束了我国X射线探伤机完全依靠进口的历史。”人民日报对此做了报道,给予高度评价。

  苗鸿成和他领导的技术团队并没有就此停步,而是继续向前,又研制成功了衍射仪、定向仪等产品。其中衍射仪是一种技术含量更高的产品,它能分析出多晶体物质成分及结构,测定出材料应力和结构,可以精确测定出晶体点阵参数等,国家急需这种设备。当时,全国只有中科院沈阳金属研究所有一台进口的,这种设备十分高贵。

  为了研制衍射仪,苗鸿成带领技术人员前去参观,金属研究所的操作人员只许看机器的外观,不能打开机器看内部。但凭借之前研制工作积累的知识、经验和自信,苗鸿成和他所领导的团队又一次取得成功,又一次为国家填补了空白,丹东因此被国家确定为X射线工业的生产基地。

  上世纪八十年代,回登云去西德考察,当他走进一家著名企业总裁的办公室时,看到墙上一张世界地图上,丹东的名字被红笔圈起来,他这才知道,丹东的射线工业在世界上也是很有名的。

  力量来自坚定的党性

  现在回头审视那个时代,探究苗鸿成“不怕死”的缘由,会清晰地看见,是由他坚定的党性所决定的,苗鸿成的精神是那个时代共产党员的共同特征。

  苗鸿成对党的忠诚是真诚而纯粹的,言行一致,不掺半点虚假。老工友回忆,苗鸿成衣着朴素,态度严肃,平时不愿多说话,老是思考着什么事。他满脑子想的都是工作,工作之外的事很少考虑。

  苗鸿成的子女记得,每到年节,家里总是不安生,来的人不断,走了一拨又来了一拨,都是来研究工作的。尤其是在1964年研制探伤机那个阶段,父亲真是没日没夜,把家里的事全扔给了母亲。沉重的工作压力,辐射带来的病痛折磨,才三十多岁的苗鸿成就已经像个老头了,所以大家都叫他“老苗头”。苗鸿成真真正正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还是因为党性,苗鸿成敬畏党的纪律,从不越雷池一步。苗鸿成的儿子回忆了一件小事:一次,自行车坏了,缺一个螺丝,在厂里俯首即是,但父亲一定要自己花五分钱买来。

  上世纪七十年代,苗鸿成三个孩子在家待业,丹东射线仪器厂是国有企业,很多年轻人向往能进入。苗鸿成作为厂领导,他的两个女儿一个进了色织布厂,做三班倒挡车工,另一个进了一家小厂的劳服公司。儿子虽然进了丹东射线仪器厂,却是到木匠房当木工。

  改革大潮中,有人离厂办公司,请苗鸿成挂名,不用具体做什么事就能赚大钱,他丝毫不为所动。他的职位已经很高了,却从来没人见过他搞特殊谋私利。

  上世纪八十年代,苗鸿成一家老少三辈七口人,住在他爱人单位分的一套6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连厨房里都要放一张单人床。按照苗鸿成的职务,他有资格住更大的房子,但他从没提过要求。市领导了解到了这个情况。苗鸿成的儿子回忆,有一天,突然好几辆轿车开到他家门前,原来是市委书记刘仲文带人前来了解他家的居住条件,之后解决了住房困难。

  从电机厂到射线仪器厂,再到射线仪器公司,苗鸿成的职务从主管技术的副厂长到副经理,再到总工程师,级别高资格老,但他从没向组织伸过手。

  苗鸿成的品格影响着周围的人,留下了深刻记忆。老工友们每次见到苗鸿成的儿女,提起“老苗头”,不少人唏嘘不已,潸然泪下。

  一棵树已经繁茂成树林

  今天可以对苗鸿成和他所领导的技术团队做出这样的评价:他们披荆斩棘开辟出了一片绿野,这是他们牺牲自我换取的;他们当年培育的一株树苗已经繁茂成一大片树林。

  上世纪九十年代,丹东射线仪器公司最辉煌时,年产值达到一千多万元。据余长江统计,2012年,丹东有50多家生产射线仪器的工厂,总产值近五个亿。回登云说,丹东射线仪器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苗鸿成起了关键作用,我们不能忘记他,也不应该忘记他!(记者 宁晓丹)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