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媒体上的丹东 > 辽宁媒体
辽宁媒体

丹东着力提升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

发布时间:2008-09-11  |  浏览:
辽宁日报2007年10月22日12版
      连日来的几场秋雨让人不觉有几分寒意,然而丹东农民的心头依然澎湃着热情,难掩丰收的喜悦。
  在东港市汤池镇杨子泡村,望着满仓金灿灿的稻子,孙福敏老汉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今年俺这25亩水田打了一万多公斤粮,又是推广新品种,又是配方施肥,你说这么个科学法,种粮能不高产吗?”
  据初步统计,今年丹东粮豆总产量达9.2亿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这骄人成绩的背后,农民真真切切地体味到科技的魅力。通过新品种推广、示范引导、教育培训等多种方式,丹东农业科技之花愈开愈艳。
  科技攻关显活力
  高成江这几天很忙碌,山上下来的板栗、香酥脆梨一边忙着往外销,一边忙着往冷库里放。虽然有些疲惫,但他显得很兴奋:“今年少说也能收入10万元!”
  在宽甸满族自治县古楼子乡大古岭村,高成江可是果树栽培的“土专家”。1997年,他从外地引进了金脆香梨品种,通过嫁接芽变选育出香酥脆梨新品种。6年后,一套完整的香酥脆梨的栽植技术在他的手中诞生。如今在他的带动下,当地香酥脆梨发展到2000余亩,市场价格达每公斤8元。
  在丹东,像高成江这样进行科技攻关的农民并不鲜见,但更多的农民依托的是科技、农业部门推广的新技术、新品种。
  近年来,丹东科技、农业等部门紧密配合,围绕山上林下产业开发、海洋河流资源利用、外向型创汇农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等四大工程建设,按照示范引导、全面推进、动态管理的原则,全面组织实施了“1158”工程,即重点发展10大类特色农业产业、推广应用100项先进适用技术,做好科技下乡、扶贫、经纪人和龙头企业等5方面重点工作,安排8项科技难题攻关。
  这项工程启动以来,农业创新成果频现。玉米自交系丹1324成为国内唯一抗大斑病的骨干系,丹滑15号填补了世界滑菇育种空白,香鱼、细鳞鱼人工育苗在省内首次获得成功,日本沼虾、鸭绿江斑鳜、短梗五加、高山杜鹃等新品种为当地农业发展开辟了新领域。这些新技术、新品种的应用和推广,成为农民致富的重要依托。
  “吃”得可口“消化”好
  秸秆是牛羊等家畜的主要饲料,但由于缺乏合适的加工和处理技术,过去利用率仅占10%,浪费惊人。就在凤城草河保卫村养牛户尹景瑞为此发愁时,农业专家亲自登门为其“把脉下药”。
  在专家的指导下,尹景瑞从2004年开始尝试秸秆青贮和秸秆丝化技术。他把秸秆切成碎块青贮和利用丝化机把秸秆丝化,发酵后喂牛。又利用当地丰富的酒糟资源,把发酵后的秸秆饲料与酒糟搅拌混合喂牛,既节省了精饲料,也使牛吃上了“细粮”。科学的饲养方法使尹景瑞发了牛财,去年他出栏肉牛1200头,获利42万多元,成为当地闻名的养牛状元。
  这种根据各地产业实际,把科技实用知识送到村民身边的做法深受农民的好评。农民高兴地说:“专家亲自‘掌勺’,做得‘对味’,我们‘吃’得可口,‘消化’也好。”
  今年,结合农业科技培训和送文化下乡活动,丹东在全市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教育和培训工作。从城里到乡下,各种为农民举办的培训班接二连三,仅今年上半年,就有36万农民坐进课堂“充电”。
  科技之花处处开
  今年2月28日,丹东地区40多位农业专家、学者、科研人员以及来自基层的种植大户聚集在一起,就今年的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展开讨论,共同商讨农业生产对策和避灾减灾措施。20年了,这一活动已经成为丹东农民不可或缺的“好参谋”和“好帮手”。
  9月26日,东港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召集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育种单位及部分经营业主观摩了马家店镇的东单、丹玉系列品种展示田,合隆乡的玉米主栽品种及小杂粮(谷类、大豆)等试验示范品种展示田。这个观摩会将为明年当地主要农作物品种的定向和向广大农民推荐高抗、高产优质品种提供科学依据。
  在丹东,一年到头,这样的农事活动随处可见。这一个个看似不起眼的活动的背后是全市142万农民关注的目光。这些活动之后的科学指导成为当地农民发展产业的风向标。
  近五年来,丹东市县两级财政的农业科技经费逐年攀升。在农业科技政策的推动下,目前全市拥有各类农业科研、推广机构300多个,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入户率达到90%以上,科技在丹东农业发展中的贡献率已攀升到57%。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