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媒体上的丹东 > 辽宁媒体
辽宁媒体

集群化经营拉动丹东经济增长

发布时间:2008-09-16  |  浏览:
辽宁日报2007年9月25日12版
      来到凤城,会惊奇地发现,这里的大多数同类企业都不约而同地集合在一起形成生产经营的群体,联合而成大产业。提及这些,凤城的领导者们如数家珍:北方汽车配件生产基地、北方最大的常压锅炉生产基地、辽东农机制造产业名镇石城镇都发展得相当有规模。现在,不仅是凤城,在整个丹东形成了一个“不求单体规模,只求群体效应”的发展经济战略。让灵活发展的企业“小快艇”组建成势力强大的产业“大舰队”,靠着这种集群化的经营模式所产生的强力效应做大做强,从而拉动丹东经济的大幅增长。
雪球越滚越大
  不单纯地追求单体企业规模的强大,而是充分利用小企业便于管理、竞争灵活、产品扩张迅速等特点,积极从企业的数量和产品的种类上构筑产业的规模。丹东一些乡镇早就开始这么做了,东港市的菩萨庙镇就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上世纪80年代,受南方一些地方经济发展思路的启迪,菩萨庙镇逐渐建立起了一批以铸造业为主的工业小企业。历经20年的风霜雪雨,这些祖祖辈辈靠打鱼、种地为生的农家汉子们,靠着顽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硬是把一个个加工小作坊变成了22家具有一定规模的铸造工业企业群,成为菩萨庙镇工业经济的一支重要支撑力量。突出抓好中小企业发展,走“小规模、大群体”的路子,菩萨庙镇党委、政府确定了自己独特的工业经济发展方向。采访中记者听到这样一件事:去年,上级部门到这里的一家铸造厂进行产品审核。照过去,这只是这一家企业的事,而这次相关的十多家企业的厂长齐刷刷地都来了。厂长们说,这家企业的产品不仅关系到他一家企业,更代表了我们整个行业,直接关系到我们行业的整体利益。
  经过几年来的不懈努力,以突出区域品牌的 “集群效应”在菩萨庙镇已初步显现:铸造行业80%的产品出口到了韩国、美国和日本等十多个国家,“大王精铸”还成了奔驰车的配件供应商。
  产业舰队越聚越强
  在丹东,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虽然都不是很大,但当一个个中小企业拧成了一股绳,以自己独有的经营管理特色和产品特色,形成了产业上的大群体,在市场上同样也能战无不胜。
  于是,在短短几年时间里,丹东的企业就根植于一个又一个新兴的工业行业这块“土壤”,紧紧围绕同一个产业项目,成批量、成规模地迅速发展壮大起来。
  在振安区五龙背镇,那些过滤材料生产企业的生产规模都不算大,大的百十来人,小的几十人,有的还厂挨厂。照理说,这样的企业在市场上是很难有大作为的,但事实恰恰相反,他们在技术上相互交流,携手开发市场,用团结协作来弥补单体企业规模上的不足。就是这些小企业,在用自己独特的生产经营实践证明一个道理,竞争中协作,协作中竞争,依靠全行业的大生产,全面占领市常正因为他们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才依靠共同的发展建设起了全国最大的过滤材料生产基地。
  集群效应彰显威力
  不求单体规模,只求群体效应,用企业数量的庞大和产品涵盖面广的优势,换取产业规模的壮大。看看凤城锅炉的发展历史,就不难感受到这集群效应所产生的威力了。
  最早的凤城锅炉厂倒闭后,厂里的下岗职工利用自己的技术和生产经验,俩一帮,仨一伙地组织起来,干起了老本行。于是,一个个小型锅炉厂诞生了。这些“小锅炉”们建一家,活一窝。一带俩,俩带仨,短短几年的时间,凤城小型锅炉厂的数量就成倍增长,最多时达到了52家。
  现如今,经过市场的多次整合,凤城的锅炉生产厂家减少到三十多家。数量虽然减少了,但整体的实力却增强了。他们联合在一起,共同铸造出了“凤城锅炉”这个无形的品牌。凤城的锅炉制造业靠着这团结在一起的集群化的生产经营模式取得了辉煌的战绩,我国北方最大的常压锅炉生产基地声名鹊起。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