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媒体上的丹东 > 辽宁媒体
辽宁媒体

丹东:碧水青山映江城

发布时间:2008-09-16  |  浏览:

辽宁日报20079715

江城丹东,处处山青水秀,鸟语花香,田畴有致,村容整洁,一派欣欣向荣的田园风光。这一切来源于20年来丹东市各级政府和人民重视水土保持工作,长期坚持不懈治山治水的结果。

  誓把河山重安排

  过去的丹东和如今相比,完全是另一副模样。由于自然灾害和人为的原因,丹东一度成为水土流失的重灾区,山洪暴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频发不断。
  1986年,丹东市总面积2877.9万亩(包括岫岩满族自治县),水土流失面积1000.4万亩,占总面积的34.7%。全市19862005年发生泥石流山地灾害27次,其中19867月,全市62个乡镇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860处。

  面对灾害和损失,全市上下没人叹息,没人退却,而是发出一个共同的心声,搞好水土保持,建设秀美山川,造福子孙后代。从1987年开始,全市开展了以治山治水为中心的大禹杯兴林杯竞赛活动。从此,一场大规模的治山治水、水土保持的战斗在丹东大地如火如荼地展开了。经过20年的不懈努力,带来了一串串丰硕成果。全市共开展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518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61.27万亩,其中:维修农业梯田10.27万亩,果树梯田(包括池田)122万亩,造林整地162万亩,蚕场改造182万亩,修谷坊87809座,完成土石方19046万立方米,使水土流失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

  凤城市四门子镇新农村是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村,小流域治理面积7.05万亩。在治理前,山上林木残缺稀少,水土流失严重,群众生活低下,人均口粮520斤,人均年收入仅350元。从1986年开始,新农村干部群众按照水土保持机构的规划,从治理措施入手,根据立地条件的差异布设水土保持工程,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岗脊及陡坡封山育林;陡坡栽植优质用材林2150亩,林下栽人参、细辛等药材6亩,年收入10多万元;缓坡修梯田建果园225亩,年产水果40万斤,年收入20多万元;在溪沟修坝蓄水养林蛙,年卖林蛙10多万只,收入30多万元,又养虹鳟鱼6000多尾,年收入10万多元。2005年,该村森林覆盖率由治理前的60%提高到85%,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人均收入超过4000元。1998年,四门子镇遭受洪水泥石流灾害,有的村地冲人亡,而新农村的土地没冲一亩,农业仍然获得好收成。全村现有山林可连续60年循环砍伐,每年林木收入达100多万元。2000年,该村被国家水利部、财政部授予全国生态示范小流域称号。

  多措并举求实效

  20年来,丹东市各级政府和人民遵循水土保持规律,根据当地的山情、水情、村情、民情,采取不同的治理对策。在搞好工程治理的同时,更注重发挥政策、资金、科技、法治的作用,引导和发动群众大力治山治水,蓄林保土,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经济快速发展的成功之路。
  ——— 部门多方配合,县市上下联动。各级政府都成立了由市县区主要领导挂帅,水利(水保)、发改委、农牧业、林业、土地、财政、交通、农行等部门及项目区所在地的乡镇领导参加的水土保持修复工程项目实施领导小组,把项目任务落实到单位、人头,治理措施落实到乡、村、户和地块,并责成市县水利(水保)局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工作。各级党政一把手任组长,签订目标责任书,做到了任务明确、职责明确、奖惩明确,从而使各方面形成合力,有力地促进了生态修复工程的顺利开展。

  ——— 落实政策,综合治理。政府实行林地、荒山承包,将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到户,实现林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鼓励非公有制经营者以购买、参股、租赁、合作开发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森林资源的建设、开发和利用;鼓励森林资源依法合理流转,各种社会主体都可以通过承包、租赁、转让、拍卖、协商、划拨等形式参与流转,森林、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可依法继承、抵押、担保、入股;尊重和保护非公有制林业经营者的自主经营权,依法保护其合法财产权;对农户和森林职工提供小额信贷、联保贷款,支持造林大户、私有林场主以林木抵押申请银行贷款。运用财政政策和资金,保护天然林,重点发展速生丰产林、工业原料林、果木兼用林、蜜源林、林地中药材等生态保护型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减小人林矛盾;调整林区生产项目和产品结构,解决林蚕、林牧、林矿、林柴等森林资源结构配置矛盾,实行退蚕还林,推行标准化生态柞蚕饲养,严格矿山开采的征占用地的审批和管理,限时搞好废弃矿山的生态恢复。

  ——— 科技牵动,蓄林养土。各级政府坚持把科学的态度与求实精神紧密结合,因地制宜地制定水土保持总体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实施科学治理。坚持科学规划,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做到植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坡面治理与沟壑治理相结合,田间工程与蓄水保土耕作相结合,当前生产与长远效益相结合,治山与治水相结合。

  ——— 实施小流域防治工程。以小流域为单元,实行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农业保土耕作措施相结合,由上至下,逐地块治理。坚持山、水、田、林、路统筹考虑,做到土不下山,水不成洪。治理一条,成型一条,见效一条。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生态效益为目标,发展小流域经济,推动产业化进程。他们充分利用好经济杠杆调动千家万户治理千沟万壑的积极性,发展小流域经济,走产业化道路。仅2006年,全市完成58条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实现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5万亩,河道绿化500公里,完成土石方
49.4万立方米
  ——— 蚕场砂化治理。对原有蚕场实行压缩、改造和保护。压缩,就是采取对水土流失严重的蚕场进行封蚕育柞,强化生态建设措施。改造,就是把株数少、经济收入极低的三类蚕场和砂化蚕场实行等高补柞和紫穗槐、胡枝子穿带;立地条件好、土层较厚的地方,采取修格台田等措施栽板栗、苹果、梨、桃等干鲜果。保护,就是把条件好的一、二类蚕场,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合理确定轮伐、轮放期,使之建成生产能力高、土壤侵蚀轻微的生态蚕场。蚕场砂化治理,有效地防止了砂啸和泥石流的发生。
  ——— 开展小河道枫杨护岸工程。1998年至2005年期间,在全市开展紫穗槐串带与枫杨护岸两项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利用三年的时间,使坡耕地、土埂梯田和果园的水土流失得到了基本治理,使河道堤防得以生物措施配套;在丹东至本溪高速公路两侧各1公里范围内的河道两侧堤防栽植枫杨、紫穗槐及速生杨;以其他小流域综合治理完成的各项河道绿化工程,累计完成梯田包括果树梯田串带7.6万亩,小河道枫杨(含其他生物措施)护岸2943亩。

  拓宽思路谋发展

  如今丹东市各级政府和人民,没有陶醉于过去的成就,而是依据科学发展观,不断创新水土保持工作的机制体制、治理模式,实现又好又快的全面发展。
  ——— 创新观念,实现了三个转变:从过去分散单一治理转变为以小流域为单元,实行有计划、有重点的大面积集中治理、综合治理、连续治理,坚持植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治沟与治坡相结合,田间工程与耕作措施相结合,在一个小流域内形成从山脊到坡面最后到沟道的多层次的综合防治体系。从单纯生态型治理转变为开发性综合治理,把治理项目作为脱贫致富项目和发展农村经济的根本措施来抓,建设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治理开发区,探索出适应当地情况的水土保持产业化开发途径。由传统治理模式转变科学规范的防治模式,树立科学治理观,因地制宜地采取了预防、治理、管护相结合的防治措施,并以治理和管护措施为主的原则。
  ——— 坚持把水土保持工作向城市延伸。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市人大把视察和评议《水土保持法》贯彻落实工作列为年度的一项重点工作。重点检查和视察《水土保持法》在城区的贯彻落实情况,同时深入宽甸满族自治县、凤城市、东港市、振安区、振兴区进行了专项视察。2002年,市政府先后颁发了《关于下发丹东市城市水土流失治理整顿实施方案的通知》和《关于下发丹东市城市水土保持管理办法的通知》2个规范性文件。20028月,丹东市成立了丹东市公共行政服务中心,把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列为计委、环保、规划和国土资源部门的前置审批项目,即所有开发建设项目如没有水土保持方案的批复,计委、环保、规划等部门不予受理,使城市水土保持工作走上法制轨道。

  ——— 搞好开发建设中的水土保持。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的实施,丹东市经济建设正处于高速发展期,各项大工程纷纷上马。丹(东)通(化)高速公路、丹(东)通(化)铁路、蒲石河电站、三湾水利枢纽、丹(东)海(城)高速公路、丹东金山热电厂、华能丹东电厂二期等工程项目将陆续开工。这些工程建设既给水土保持工作带来机遇,同时也带来挑战。市政府要求各职能部门必须要相互配合,靠前监督,靠前管理,及时跟进,依法督导建设单位及时搞好水土治理,实现工程建设与水土保持三同时。不断推广应用工程建设中水土保持的新经验、新技术,使工程中的水土保持保得住、能美观、又实用。

  ——— 发展旅游,促进水保。充分发挥本地优势,把山区水土保持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加大生态修复和水土保持的资金投入,用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旅游发展,用旅游收入促进水保质量提高,实现了旅游与水保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并探索出了一系列旅游促水保的有效模式。在原始森林区实行生态修复式,如天华山景区和青山沟景区采取了八项措施保证景区建设和使用过程中水土保持工作的落实:禁伐原始林;山民下山;保护周边环境;结合修建通往景区的道路、桥梁和景观建设工程提高水土保持标准;原始森林区禁止大型项目建设;退参还林;禁止猎杀野生动物,维护区内物种的完整性。这些措施使原始森林景区内森林覆盖率达到95%以上,区内河沟、边坡及重力崩塌地段达到有效治理,为森林旅游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在近郊景点区实行建保一体式。如凤凰山景区、五龙山景区,政府把复建、新建旅游景点与水土保持有机统一起来,与自然和谐结合起来,坚持水保优先,统一规划,在建设景点的同时,治山治水植树种草,把资金优先保障水土保持的工程项目,切实做到工程建设与水土保持三同时。仅十年功夫,景区内水土流失得到彻底治理,山青水绿、鸟语花香,成为人们休闲游乐的向往热土。

  在丘陵平缓区实行综合治理式。如凤城市抓住近年来逐渐兴起的农家游、森林游这一机遇,选择有特点的山区村落,实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以良好的生态环境、整洁的村容村貌和文明的乡风民俗吸引游客,实现旅游、水保、富民三位一体。如今丹东市各级政府和人民围绕着新农村建设和创建旅游名城的要求,谋划水土保持工作的新布局,一幅幅更加壮丽的画卷正在丹东变为现实。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