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媒体上的丹东 > 辽宁媒体
辽宁媒体

丹东7万农民摘帽脱贫

发布时间:2008-09-16  |  浏览:

辽宁日报20079612

刚刚从凤城市弟兄山镇向前村1组搬到陈家村1组的李敬华,对邻居们还不是很熟悉,可这并不耽误他和大伙一起扣大棚。大棚是亲朋资助7000元买的,头茬冷棚甜瓜、二茬西红柿,一年两收。他家60平方米的新房是在政府移民扶贫工程资助下盖起来的。邻居们都说李家双喜临门:移民搬出了穷山沟,又沾了邻近马坊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光。

  李敬华的经历不过是个缩影。2004年以来,丹东市加大了北部山区的扶贫开发力度,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整体推进贫困村36个,发展致富产业86项,使7000多个贫困户有了致富项目,解决了3万多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改善了4万多低收入人口的生产生活。凤城、宽甸有1730多户、6200多位农村居民搬出深山老林,不再为吃水难、行路难、就医难、上学难、通电难所困扰。3年来,丹东市还培育了31家扶贫龙头企业,每年可带动贫困户10.8万户,吸纳劳动力2万余人,使户均增收400元。

  马坊村的一年两收

  8月底,正逢冷棚西红柿采摘高峰,弟兄山镇马坊村的村部大院已经被改造成一个集中收购点,人来车往。8组农民、经纪人樊万成正忙着收货、过秤、打包、码垛。差不多两天发一车货,两天内就能送到上海市场。樊万成介绍说,这个季节只有湖北和东北两地的西红柿供应江浙市场,供不应求。同时在马坊村收购西红柿的,还有另外几拨人马,其中一拨为丹东某外贸公司收货的经纪人,直接把卡车开到了地头,收购价每公斤0.91.2元。

  这个价钱是去年的3倍。”3组的王力、李玲两口子乐得合不拢嘴,俺家3个棚,头茬甜瓜挣了1万多元,二茬西红柿弄好了又是1万多。农民李银河74岁的老母亲也来帮忙,两个大棚让娘俩忙了半个上午。说起柿子种植管理,老人头头是道:上午10点以后露水消退,这时摘的柿子表面光泽好、卖相佳。一旁的村党支部副书记徐富强补充说,今年农民的种植管理技术普遍提高,西红柿从产量到果品品质都上了一个台阶。加上马坊村及周边地区属于冷寒山区气候,昼夜温差大,病虫害少,很少使用农药和化学除草剂,生产的果菜很受大城市消费者青睐。像样点的柿子,不是出口就是供应国内大中城市,本地根本买不到。

  马坊村的一年两收让周边村屯也纷纷效仿,冷棚果菜生产很快成了气候。扶贫工作组与镇政府趁热打铁,组建果菜生产协会,聘任了9名果菜销售员、6名信息员和4名技术员,实现了1户有1个明白人、1个村民组有1个包片技术员。

  房木村的两岸鸭声

  同样的致富梦想,如今也在凤城市东汤镇房木村农民心底蔓延。房木村11个村民组中有8个分布在爱河两岸,另外3个组也位于水草丰美的小流域附近。这里的爱河鸭蛋远近驰名,售价高出普通鸭蛋一倍多。头些年,村里几乎家家户户养鸭,最多的也不过二三十只,鸭蛋攒够了数量就拿到集市上出售,换个油盐酱醋钱。2006年底,丹东市农委派出扶贫工作组进村调查,提出了鸭屁股里拉出金蛋蛋的产业发展建议。这个想法与农民一拍即合。8组农民卢恩涛是最早响应的。拿着3000元扶贫款,又东挪西借了3000元,卢恩涛今年6月初一下子就购进了1000只鸭雏,近3个月来建鸭舍、买饲料的投入已经接近5万元。眼瞅着1000只鸭子快要下蛋,两口子满怀憧憬:一只鸭子一年产蛋200250枚,毛收入150元,这1000只鸭子弄好了今年就能赚四五万元。

  年初至今,沿爱河的8个村民组几乎家家养鸭百八十只以上。全村11个组860户人家,如今有350户养蛋鸭,百只以上的规模养殖户达86户,实际存栏3.2万只。预计到明年春天,还能有200户农民加入其中。8万只呱呱叫的鸭子,有望为房木村人均增收1000元。眼下,村干部正忙着注册爱河鸭蛋商标,申报绿色食品认证。一条大河、两岸鸭声,正托举起房木村摆脱贫困的第一步。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