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媒体上的丹东 > 辽宁媒体
辽宁媒体

巧借“东风”壮大能源经济

发布时间:2008-09-16  |  浏览:

辽宁日报2007年8月16日12版

           8月13日,随着天空中灿烂阳光的出现,丹东连续多天的阴霾之色终于一扫而空。在东港市菩萨庙镇的海洋红风力发电场,由于天气的变好,来此观光的外地游客明显比前几天多了不少。看着风车、海浪、绿草、蓝天构成的一幅幅动静和谐的画卷,人们不由自主地纷纷驻足留照。

          在丹东地区,这不仅仅是一道可供游人品味无穷的美丽风景线,它的背后,是丹东充分发掘当地别具特色的气候和自然条件,化资源为产业,激活此前一直放任自流的风力资源。通过巧手借“东风”,在不忘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丹东利用风力这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做起了经济发展的大文章。

         将优势变成现实

        自然界的风,自由地吹拂了千万年。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以前,丹东并没将大自然赐予自己的这个宝贵财富当作一项产业来加以发展。直到国家经济高速增长形成的电力紧缺的局势和对能源需求急剧增长加剧了能源供求矛盾的现实,给了丹东人以启示,才让丹东人猛然醒悟。长期以来无人注意的风,这时候在他们眼里不再是可有可无的“闲置品”,而是可以创造巨大效益的一个产业。出于这样的考虑,丹东提出“构筑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实现循环经济运行”的发展思路,将风力发电作为全市的重点产业加快发展。

        实际上,丹东发展风电产业具有无法比拟的独特优势。丹东位于亚欧大陆东岸中纬度地带,属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是全国风资源丰富区。据辽宁省气象局初步测风,在滨海的东港市,可建5万-10万千瓦风力发电场8-10座,可以安装风力发电机总容量在60万千瓦左右。因此,从可持续发展的层面上说,丹东发展风电产业,对这座旅游名城具有更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再生能源促发展

        既然万千宠爱集于一身,丹东市开始抓住“风的翅膀”。

      在继续扶持一期工程于1999年投产,次年竣工发电,安装了28台丹麦生产的单机容量750千瓦风力发电机组、装机容量为2.1万千瓦、平均发电量达2240万千瓦时、产值2800万元,开丹东地区风力发电之先河的海洋红风力发电场的基础上,他们计划利用3-8年时间,投资50亿元人民币,在全国风资源极为丰富的东港再安装466台1000千瓦风力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45万千瓦,基本完成风电场的建设和风力发电的开发。丹东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和优惠措施,扎扎实实推进风力发电等招商引资项目。

      2004年10月底,由乌鲁木齐创天物业发展有限公司、丹东重安电气设备有限公司等企业投资,由丹东中德风能发展有限公司负责建设的丹东市第二座风力发电场———大鹿岛风力发电场举行了奠基仪式。2005年5月上旬,辽宁省能源投资(集团)公司和丹东中德风能发展有限公司在丹东举行签字仪式,合资成立辽宁能源大鹿岛风力发电有限公司。据了解,大鹿岛风力发电场将占地5.2万平方米,总投资3亿元人民币,安装风力发电机30台,总装机容量3万千瓦,年可为地方纳税千万元。

     氛围的营造,措施的得力,使得丹东成为国内外商人看中的一块宝地,前来考察、投资风电项目的企业接连不断,丹东市风力发电的开发进入一个加速时期。相信随着风电产业的稳步推进,丹东必将成为新能源重镇。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