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媒体上的丹东 > 辽宁媒体
辽宁媒体

精诚寻车十八载

---记丹东市客运总站王双喜

发布时间:2008-09-17  |  浏览:
辽宁日报2007年8月9日1版
       8月8日,立秋。丹东市客运总站工会副主席王双喜在冒雨把一辆丢失的自行车送到失主家后,掏出了总不离身的小册子。
  小册子记录的是王双喜18年来义务为丢失的自行车寻找到的失主名单,每月一次的整理意味着又有不少的自行车回到了主人的身边。
  18年来,素有“找车大王”之称的他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生活状态———不停地为丢车的人义务进行寻找,然后再亲自归还。
  对如今已经56岁的王双喜来说,伴随着18年没有休息日的非常生活,还有一组用非凡毅力创造的非常数字值得他回味一生:18年,6000多个日夜,找到并返还9141辆丢失的自行车,挽回直接经济损失100多万元,谢绝失主的酬谢金30多万元,找到5000辆时入选吉尼斯“义务寻车之最”。
  18年精诚,王双喜在找回人们丢失的自行车的同时,也正在找回人们对社会道德的希望和原本美好的心灵……
  缘起
  至今,谈起寻车的初衷,王双喜还有着一丝后悔与内疚。
  1989年12月的一天,王双喜早晨上班,在家门口附近,发现一辆新飞鸽自行车车锁被撬,前轮朝天地躺在路边。当时王双喜要赶着上班,也没在意。第二天早晨上班,他再一次路过此地时,发现有五六个人围在自行车那儿议论着:这车昨天还是辆新车,今天就成了架子。王双喜感到挺内疚:若是我昨天发现时,把它放到一个安全地方,或抽点时间查查它的来龙去脉,送还给失主,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这车价值300多元,若是我的车,我能不管吗?
  于是,他这一管就是18年。
不久后的一天中午,王双喜在下班途中,又发现了一辆白山28型黑色自行车的车锁也被撬动过,他把这辆车推到公安局属下的车管所,从牌照底卡上查出失主叫王哲,是木材公司一个退休的老同志。当王双喜根据卡上所写住址找到了王哲,送自行车到他家时,王哲惊喜地抚摸着失而复得的自行车,感激地连声说:“谢谢,谢谢!”
这事儿让王双喜感到,人们多么渴望丢失的车子重新回到身边,那是一个意外的惊喜。
自此以后,王双喜就利用业余时间,在市内各个角落寻找别人丢失的自行车,然后再根据各种线索设法找到自行车的主人。他给自己定了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尽可能在3天之内把自行车返还失主。
  经验
  王双喜出门时总要带着他找车用的“四大件”:砂纸、放大镜、笔记本、钢笔。王双喜说,无论走到哪里,只要发现有被丢弃的自行车就忍不住要上前去看看,因此工具必须随身携带。砂纸是用来擦钢号的,放大镜是用来看钢号的,笔和本是用来记钢号的,辨清钢号后,王双喜会到有关部门按号查找自行车的主人,然后送还失主。辽东学院教师李敏读初中的儿子特别喜欢爷爷送他的礼物———一辆变速自行车。每天放学回家总是把自行车扛到楼上,然后再擦一遍。可有一天,这辆自行车丢了,孩子心疼极了,甚至每天早上都要趴在窗台上向楼下观望,期盼着一眼能看到自己的自行车。
  有一天上午,当王双喜扛着自行车来敲门的时候,母子俩简直不敢相信。李敏在感激之余,掏出100元钱作为报酬,坚持让王双喜收下。王双喜左手接过钱,右手将钱放在了孩子的手里,并说:“你给我的钱我收下了,这是我给孩子的一点心意,希望孩子能好好读书,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李敏感动万分,在不知如何是好的情况下,深深地给王双喜鞠了一躬。
  每送还一台车,失主都会给王双喜打一张收条,现在王双喜手中共有9141张收条,这些收条被装订成册,摞起来足有一米多高。
  18年的查找,王双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只要一看车,就知道是否是被盗后丢弃的自行车。给车主送车的时候,他要一手骑车一手把车拎过去,久而久之,王双喜还练就了骑行中一手扶把一手拎车的娴熟技能。
  苦衷
  王双喜一厢情愿地帮人找车,给别人带来了欢喜和快乐,自己也付出很多。1994年8月3日,本该给住院的老母亲送饭的王双喜想起,这个时间正是他跟一个失主约好的送车时间。当王双喜将车送还后赶到医院时,73岁的老母亲刚刚故去。
  找车有时也给王双喜引出一些麻烦和不愉快。当他对着别人丢失的自行车摆弄着,查看钢号时,不知情的人常常误以为他就是偷车贼;一些约好来领车的人还会带上警察,以防有诈。
  费力劳神搭钱,好心帮人还被误解,这个中滋味只有王双喜本人知道。遇到这种尴尬的事情,他真的不愿意其他人知道。尽管如此,每天与他朝夕相处的妻子,从他每天忙得那副灰头土脸的模样中,大抵也就知道他付出了多少。
  王双喜的精神虽然感动过自己,感动过失主,也感动过妻子,但妻子对他常年累月那样的付出还是有些不大接受,她说出了一个持家人最普通的道理:你有这个本事,有这个吃苦精神,要是把找车子的时间放到别的心思上,就是摆地摊儿,也挣个万儿八千的了。
  妻子的牢骚和社会的一些议论有时也灌得他心里直窝火。王双喜也曾怀疑过自己做的事情是不是真的有价值。
  而面对丢车与偷车形成的可怕恶性循环,王双喜立马想到的是:近些年,一些人反复丢车后感到的是对社会道德的失望,一个人丢失了几辆车子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由此丢失了自己原本美好的心灵。我在找回人们丢失的自行车的同时,或许可以找回人们对社会道德的希望和原本美好的心灵。
这时,再审视自己的行为,王双喜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值!
  欣慰
  车子找出了名堂,凡是与找车子有关的事情,人们也开始想到了王双喜。
  2000年1月25日中午,王双喜突然接到一个传呼,对方说,在一场车祸中,一个受重伤的女同志身上没有任何能证明身份的证件,唯一的线索是一块分离式自行车牌,医生需要其家属签字才能做开颅手术。由于所有在场的人都与伤者不熟,他们寻查牌照底卡,查了25个都确定不了,只好把求助电话打到了王双喜的家。
  王双喜很快从25个可能车号中确定了真正的车号,从14时到19时,几经周折他找到了这个人的家属。
  王双喜没有想到,自己的找车经验竟能挽救一个生命,以往的伤心和烦恼这一刻都不再重要了,他越发地坚定自行车要继续找下去,因为这已经成为他生活中一件快乐的事情。
  丹东市有关部门专门做了统计:18年来,王双喜为市民挽回经济损失高达100多万元,拒收失主酬谢的礼金达30余万元。
  去年,丹东市交通局接受了30多名部队复员人员,只有一个人被安排在局里最好的客运总站,他就是王双喜的儿子。面对别人的攀比,局领导只有一句话,王双喜你们谁能比?
  如今,单位、社会上给予他的充分支持和理解,令王双喜感到很欣慰。丹东市非机动车管理大队为了支持他的工作,不但给他配了一把底卡仓库的钥匙,还给他办了一张全市唯一的编号为001的“义务寻车员”证件。自从办了这个证件,他在找车中就更方便了,群众也更理解了。
  随着全球对环保工作的加强,王双喜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找车行为。尤其是当看到有关法国在一些城市开展“自行车交通”的新闻后,王双喜信心十足。“中国作为自行车大国,更应该支持自行车的交通优先权,在法制上防止自行车丢失的现象。”在距离北京奥运会还有一年的时间,王双喜希望自己能够实现2005年在央视《小崔说事》栏目中向全国观众许下的诺言:到2008年,我一定要找到1万辆自行车。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