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媒体上的丹东 > 辽宁媒体
辽宁媒体

关家大院

发布时间:2008-09-17  |  浏览:

辽宁日报2007年8月2日

 

     翻过几道梁,涉水而过一条河,再步行20多分钟的土路,便到了凤城市白旗镇王家村关家瓦房。站在一座小山上远远望去,几栋青灰色的房子十分引人注目,这便是近年来愈见闻名的关大老爷旧居。

    走到近前,砖石结构的围墙,正房、东西厢房,陈旧却透出典雅气息的门、窗、隔断、木架、砖雕、砖神龛以及院内外存有的石碾盘、水井和石水槽等满族习俗的设施、物品历历在目,让人仿佛又回到了百年前的那个古色古香的大宅门。

    7月27日下午,关大老爷旧居现在的主人——— 关氏的第十七代后人关庆辉,坐在先祖曾经住过的火炕上,对来访者娓娓道来,说出了这座老房子的前世今生,也道出了自己的一丝无奈和期待。

    大院的前世今生

    如果不是文物专家的多次造访,今年44岁的关庆辉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住了几十年的房子,竟然创下了一个 “之最”——— 丹东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清代民宅。于是,从去年开始,在白旗镇中学当体育教师的关庆辉增加一项新任务,就是接待来自各方的考察人员。

    也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考察、接待中,原本对关大老爷旧居的历史一知半解的关庆辉才得知,在现存的院落中,砖、石结构的围墙南北长68米、东西宽40.7米,五间正房长17.7米、宽8米,各三间的东西厢房每个长10.4米,宽6.3米。整个建筑群是一座典型的满族四合院。

    根据专家提供的数字、数据,再联系到自己小时候听到的一些故事,关庆辉隐隐约约地记得这座房子应该是祖先勒得力所建,自己是其后世的长支。只是,随着岁月的流逝,他对这种说法的正确与否并不确定。

    凤城市文物管理所顾问崔玉宽对关大老爷旧居进行了长期的研究考证,他依据所掌握的资料,给了关庆辉一个肯定的答案:关大老爷旧居是满族中历史悠久、人员众多、地位重要的一个宗族——— 瓜尔佳氏的后代子孙修建的宅院。但崔玉宽也有不能解答的问题——— 关大老爷旧居具体始建于何年。按照现有的历史资料推断,最早应不早于1750年左右,最晚在1824年左右。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有史料记载:瓜尔佳氏最初生活在黑龙江及松花江中下游一带,随着瓜尔佳氏1644年清初的第4次迁徙,即著名的“从龙入关”,绝大多数族人进入北京。之后不久的1687年,瓜尔佳氏又开始了第5次迁徙。清朝在平定“三藩”叛乱后,为防御沙皇俄国对东北地区的入侵,保护满族发祥地的安全,康熙皇帝派遣吏部侍郎萨海、户部侍郎赛弼汗、内阁学士齐椿到凤城视察屯田,并于同年派八旗兵丁到凤城等处屯垦,同时调拨大量八旗军兵前来凤城驻防。

    除了以上的史料,经过考察多部关氏家谱,崔玉宽终于得到了一个重要的历史证明:该宗族在康熙二十六年由北京迁居凤城。瓜尔佳氏迁居凤城后,主要居住在宝山镇红旗堡。清朝将凤城按旗分界、安居垦种。随着生产发展人口增多,瓜尔佳氏开始了近距离的迁移。其中十一世勒得力一支移居吉迹堡 (关家瓦房),时间上应该在1750年左右,距今已有250多年的历史。

    此外,在关大老爷旧居,崔玉宽还发现了保存下来的两块木匾,其中较大一块“德厚荣长”匾制作于道光四年,为奉天府盖州知县官员奉送的物品;另一块“慈德兼优”匾为盖州都官员赠送。据此,崔玉宽判断,虽然目前还不能证明旧居是否为关大老爷所修造,但可以确定,关大老爷肯定出生于这里,这里是他的家乡。画条线的艰难

    对一座古代民宅的研究如此深入,如此兴师动众,很多人对省市县的文物专家们的做法颇不理解。但对崔玉宽他们而言,在凤城、丹东乃至全省境内的每一座历史建筑都具有其独特的价值,研究、挖掘或者保护它,不仅仅是工作所在,更是一种责任。因此,无论是关大老爷旧居的建设控制地带,还是最能反映当时那个时代的器皿、装饰等,崔玉宽都跟关庆辉一家人做了详细的交待,希望他们还能一如既往地保护好这几栋浓缩了历史、积淀了文化的老房,他想能够通过这些努力为村镇之间的历史遗存像保护城市的文物那样画上一条紫线。

    然而,世间不如意事十有七八。虽然是丹东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清代民宅,但关大老爷旧居已远不像钢筋水泥筑成的房屋那样坚固,而是渐渐地处在了风雨飘摇之中。

    关庆辉的老叔、今年52岁的关广月介绍说,曾经占地近千平方米的关大老爷旧居,如今只剩下围墙、正房、东西厢房了。其中,只有正房保持原样未变,而厢房则经历了较大的改动,从外观上看已不复当初。并且,据他所知,南院墙原为东、西通长的房屋约十间,中间有门洞,进院有砖影壁,一进院就有回声。现在能看到的就剩下几座房子和匾额了。尤其是在“文革”期间,关家所珍藏的铠甲、金佛等较为贵重的物品被洗劫,家里基本没什么有价值的东西了。

    现在,最让关庆辉一家担心的是自己的人身安全。冬天冷得受不了,夏天下雨时,老房子不但漏雨,而且房梁和窗户都会嘎嘎作响,很明显是年久失修、即将倒塌的状况。

    关庆辉一家人也想对旧居进行修缮,他和妻子曾经对房子作过轻微的改动:在自己的卧室安上玻璃窗,将窗户下的木柱锯开一部分,填上砖石,以防被压垮……但这些都是关庆辉的最后底线,因为他知道,如果彻底将房子推倒重建,他无法向人们交待。

    文物部门也想对关大老爷旧居进行保护,但摆在他们面前的难题是:在考察过旧居后,文物专家曾表示,作为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关大老爷旧居的代表性不大。再加上关家瓦房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原地修复没有价值。故此,他们更倾向于将旧居整体搬迁至凤城市。

    同样,整体搬迁也遇到了困难。按照凤城市的建设规划,关大老爷旧居一旦搬来,与整个城市的建设不协调,资金也同样棘手。据估算,五间瓦房的重建至少需要20多万元,钱从哪里来,重建完产权如何区分?

   于是,就在这样的矛盾与争论中,关庆辉和他的家族成员们在翘首期盼着。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