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媒体上的丹东 > 辽宁媒体
辽宁媒体

这7年高凤菊与满族荷包

发布时间:2008-09-18  |  浏览:
辽宁日报2007年12月29日11版
      丹东市振兴区花园街一所平房前,高凤菊一脸喜气地站在晨光下,见到记者,依然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你看,这满族荷包已经被列入辽宁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作为这项文化遗产的传承人,高凤菊的心里有着从未有过的欢喜。
  小荷包趟出就业路
  “荷包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民间工艺品之一,早在汉代以前就有了,盛行于唐代。满族荷包据说最早是用皮革制成的,内装食物和生活用品。后来演变为使用绫罗绸缎等材料制成。”说起荷包,高凤菊总是滔滔不绝。
  高凤菊的家原本在凤城,2000年因为家庭变故,她带着儿子来到丹东,找了一份保姆的活,每天晚上陪护一位生病的老太太。一个月300元,除去房租和吃饭,她和儿子的日子紧巴巴的。
  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听说了凤城黄加祥开发满族荷包的事。从小就喜欢看母亲绣荷包,耳濡目染,加上自己早年从事服装加工的经历,高凤菊萌生了做荷包的念头。她拜黄加祥为师,从黄老师那里拿回了一些荷包的样品,利用白天闲暇时间照猫画虎地学做起来。
  “你看看这第一批做出来的荷包,今天看来简直不成样子。”高凤菊从炕柜里翻出了她的处女作。“这第一批货我可忘不了,总共105个,都是利用边角料做的,整整做了两个多月。”这些在高凤菊今天看来不成样子的荷包,却在2000年的那个端午节让高凤菊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在丹东二经街早市上,5元一个,仅仅两天的时间100多个荷包就兜售一空。
  高凤菊大受鼓舞。生活在温饱线上的她决定就此趟出一条致富路。她反复琢磨着生产工艺,买来了大量书籍。她的荷包无论从设计到工艺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这荷包我是越做越喜欢,一针一线都凝聚着我的心血,每一次的创新都令人兴奋。”高凤菊指着刚刚做好的荷包说,“最初的荷包都是元宝形、心形,大褶小口,我都进行了改进。”高凤菊的荷包看上去口大褶小,虽然古香古色却透着现代气息。
  这几年,高凤菊的荷包每到一处都深受好评。印象最深的要数去山西参加全国民间艺术节。她说:“在那样规模的大会上,咱的工艺品依然很抢眼,心里真是美滋滋的。”同样让高凤菊自豪的是,她做的满族荷包被北京民间艺术家协会放到博物馆展览。北京的艺术家对高凤菊做的荷包的评价是:较好地体现了满族的风情。包万全先生出版的《中国民间荷包》一书中,14幅荷包插图,也是由高凤菊制作的荷包实物拍摄的。
古老的荷包焕发青春
  头顶一个“王”字,两眼瞪视着前方。摆在面前的这只布老虎的憨态让人忍俊不禁。高凤菊介绍说:这只布老虎是一个大枕头,身长差不多1米,整个外身以红色绸缎布料为主。在它的鼻子上,绣的是一只抽象的大蜘蛛,虎身两侧分别绣着蜈蚣、壁虎、蝎子、蛇等所谓的“五毒”。绣上这些毒虫,意在避邪,是对拥有这只布老虎主人的一种良好祝愿。
  高凤菊没有多少文化,但在制做荷包的过程中,通过阅读大量的书籍,不断丰富充实着自己。
  “虽然生于满乡,以前满族习俗知道的也不多。其实,在满族人中,或春节,或某人某家有了喜事,都有送荷包的习俗,以祝愿吉祥平安。满族人喜欢荷包,男女老少都佩带荷包,但其佩带的方法和位置却是不同的。男人的荷包,和解食刀、扇套、火镰等必备的小物品一起挂在腰带的两侧,女子的荷包,一般挂在旗袍上边的第二个纽扣上,年轻的女人或孩子,在挂荷包的同时,还常常挂些小怀镜、香串儿、玉牌之类物件。每年到了端午节,荷包就要更换了,更换后的新荷包,里面要装雄黄和艾草,有些人还要把小梳子、小篦子以及核桃、枣木等雕刻的小‘五毒’配成一串挂在腰上,用来避邪。”如今,说起这些满族习俗高凤菊俨然一个“民俗通”。
  而在此基础上,高凤菊对荷包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仅是满族荷包她就制作了婚礼荷包、寿礼荷包、生日荷包、十二生肖荷包、保健荷包和庆典荷包等,种类繁多。她还在满族荷包的基础上,创新出串荷包、子母荷包等。在图案设计上,不拘泥于传统的描龙绣凤,她尝试着把京剧脸谱绣在荷包上,甚至把鸭绿江大桥、虎山长城、沈阳故宫大政殿等旅游景区的标志性建筑绣上了荷包。如今,以满族风情系列布艺产品为主,高凤菊制作了包括荷包、老虎、耳枕、金蟾等18个品种。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荷包的刺绣上,既保持了原汁原味的满族特色,又融入了现代的时尚风采和文化意识。在现在的满族荷包上,你既可以领略到满族迷人的文字,还可以看到满族特有的黄、红、白、蓝、镶黄、镶红、镶白、镶蓝的八旗。那些大型的满族荷包,可以挂在婚礼的彩虹门上、挂在洞房里,中型的荷包,可以装点屋子,卧室也好,书房也好,挂上一个满族荷包,就有了说不出的别致。而那些铜钱大的、指顶大的小小荷包,则成了年轻人手机、皮包上的装饰品。
  高凤菊设计制作的满族荷包在北京传统工艺美术品博览会、甘肃庆阳荷包艺术节、沈阳世界文化遗产博览会上,大受欢迎。还曾被美国、加拿大、韩国等国家的收藏者如获至宝般地收藏起来。2007年,高凤菊作为传承人之一的凤城满族荷包被列入辽宁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痛并快乐着
  在花园街高凤菊租住的房子里,最显眼的是3台缝纫机,两台已经被她使坏,此外家里一件像样的家具和家电也没有,真可谓家徒四壁。
  虽然当初做荷包是想谋求一条致富之路,但已经做了7年荷包的高凤菊并没有借此发财,她仍然很清贫。不过,这丝毫没有影响她对荷包的挚爱。每天高凤菊都在忙活,“可别小看这小荷包,足足有10道工序,最初做荷包时,我一天最多能做一两个,现在一天最多时能做30多个。”摆弄着这些可爱的小物件,高凤菊丝毫不觉得累,一年到头她几乎一天也不闲着。去年大年初一,她本想好好地休息一天,可是闲着闲着就下地了,剪起了二月二要做的儿童挂饰“龙尾”。
  最让高凤菊发愁的就是卖。虽然她的荷包得到了市场的认可,但很长时间里,她却没有真正乐起来:高凤菊进不了店,因为她没有进店的本钱;7年来,高凤菊还处于一种游击状态。几个纸箱,一副金属架,就是她游动的柜台。
  每次出门销售,她都必须大包小裹,虽然没多少重量,但这些物件体积很大,一个布老虎大的有一米,一个袋子有两个就装满了。遇到路途远的地方,这些东西她不得不舍下,只带些小物件。去年夏天去大连,由于天气炎热,加上旅途劳累,高凤菊一下车就晕倒在路边。
  生活的清贫和艰难丝毫掩饰不住她内心的善良和丰盈。高凤菊的家门口有个残疾人叫于杰,靠帮人改裤脚过活,日子过得挺艰难。高凤菊手把手地教她做荷包的工艺。出去销售,也总是带上她一块去。有人不理解,说本来就是小本生意,干的又是功夫活,干嘛给自己找个对手呢?“都生活的不易,能搭把手就帮一把。”她还主动到社区给下岗在家的姐妹们讲课,希望她们借此走上创业之路。
  高凤菊有个梦想,就是有朝一日由她设计制作的满族工艺品作为体现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挂满一条街,让更多的下岗姐妹有活干,有钱赚。高凤菊说:“我会一直朝着这个目标走下去。”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