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媒体上的丹东 > 辽宁媒体
辽宁媒体

携手共建“花果山”

发布时间:2008-09-18  |  浏览:
辽宁日报2008年8月14日8版
     山上果树飘香,树下笨鸡成群,这是记者日前在宽甸满族自治县古楼子乡大古岭村村民高成江和刘云荣夫妻俩的承包山上看到的景象。
    这几天,夫妻俩都在山上忙碌着,板栗、燕红桃和香酥脆梨再有一个多月就要收获了。虽然有些疲惫,但两人的脸上都挂着喜悦:“去年俺们投资30万元建起了恒温冷库,贮藏量达140吨,如今这满山的干鲜果啥时候卖咱自己说了算。”
    从靠放蚕和种地为生的山里人到如今掌握市场主动权的现代农民,高成江和刘云荣凭借的是发展产业的胆识和勤劳、踏实的干劲。
    大古岭村地处大山深处,交通闭塞,这里的农民世世代代靠放蚕和种地维持生计,村里的人均收入很长时间以来一直徘徊在2000元左右。高成江决心改变现状,并得到妻子的鼎力支持。1998年,夫妻俩承包了一块122亩的荒山,与自家原有的76亩承包山连成一片,并决定在这片山上发展干鲜果生产。
    开发荒山是一项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从清理场子打底柴、割青稞子到修梯田、挖栽植坑,夫妻俩不分昼夜地劳作着。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高成江穿烂了7双解放鞋,体重减轻了15公斤。为了方便管理,夫妻俩在山顶建起了一座15平方米的作业房,吃住在山上。他们还买回了大量的科技书籍,边学边干,互相鼓励。为了做到长短项目结合,刘云荣大胆尝试从乌兰浩特引进大豆种,在板栗、桃等果树栽植的第一年,把树下、树间能种的地方全部种上,当年收入1.6万元。
    看着付出的辛苦有了回报,他们又买回300多只笨鸡放到山上饲养。山上养鸡可谓一举多得,笨鸡既可以吃掉果树上的害虫,攒下的鸡粪又可以做上好的肥料。经过几年的滚动发展,夫妻俩年收入达到10万元,成为山沟里先富起来的典型。
    穷不失志,富不忘本。夫妻俩走上致富路后,并没有忘记众乡亲。大古岭村3组村民多年来习惯于靠种地、养蚕为生,比较贫困。夫妻俩多次找到当地农民谈心,把自己的想法和干法讲给他们听,动员他们行动起来发展产业。他们还请来有经验的果树技术员为农民讲解果树管理技术,自己也多次为农户进行嫁接等技术服务。残疾人王成山一家生活较为困难,刘云荣得知后为他买回桃树苗,无偿地嫁接上自家果园的燕红桃穗,施肥、打药、修剪,每个生产环节都手把手地指导。在夫妻俩的带动下,目前,大古岭村已有30多户农民发展了燕红桃、板栗生产,很多农民因此增收致富。
    为了开发新产业,高成江从外地引进了金脆香梨品种,通过嫁接芽变选育出香酥脆梨新品种。他自己苦苦摸索了多年,终于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香酥脆梨的栽植经验。为了让更多农民靠此致富,2003年他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和200多户农民结成联盟,为农民提供树苗和接穗,并注册了商标,统一价格和包装。现在联盟户的香酥脆梨栽植面积达2000余亩,成为当地又一项增收产业。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