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媒体上的丹东 > 辽宁媒体
辽宁媒体

丹东开出“项目直通车”

发布时间:2008-09-18  |  浏览:
辽宁日报2008年8月3日1版
     夏日里,丹东临港产业园区的项目建设,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火热场面:金海公司投资1.2亿元的激光照排项目、曙光集团投资8.3亿元的SUV汽车生产项目,牛顿方式香港有限公司投资1.3亿美元、香港昌隆投资开发公司总投资10亿元人民币的开发项目,澳门恒和集团投资1亿美元的双飞园项目……总投资达40亿元人民币的15个项目,落户在沿江临海的那片土地上。
    丹东临港产业园区项目建设之所以马力强劲,主要得益于园区开通了“项目直通车”。
    “项目直通车”实际上是丹东为企业打造“零距离、零费用、零投诉”的投资环境采取的超常规动作,具体来说,就是责令工商、税务、公安、规划、土地、建设、卫生防疫等部门对审批事项做出时限承诺,审批事项平均办理时限不超过3个有效工作日,企业自主投资的基本建设项目联合审批在30天内完成。其中工商注册、税务登记做到工作日随到随办,当场办结。
    今年以来,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到丹东考察工作,并对丹东的经济发展,对“五点一线”之一的丹东临港产业园区的项目建设,都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殷切的希望。这是动力,这也是压力。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丹东市委、市政府实施“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战略,全面启动“项目直通车”,通过打造丹东城市名片、提升丹东城市形象等一系列措施,让经济发展的软环境不软,硬设施更硬,保证“项目直通车”牵引着一个又一个项目,在丹东大地畅通无阻,一路前行。 
    清障”,从改善投资环境开始
    丹东开出“项目直通车”,首要任务是清除影响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工作的观念、意识和思维。
    为此,丹东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一个口号:“把丹东建设成中国最美的边境城市。”这是丹东的城市名片,也是丹东将要打造的全新的城市形象。打造全新的城市形象,其实就是树立全新的发展意识和思维方式,进而保证“项目直通车”为项目建设和项目落地清除障碍,保驾护航。
    丹东“项目直通车”的“清障”功能是全方位的,政府服务职能、城市建设和管理、商业诚信、市民素质等等,凡是影响到项目建设和项目落地的问题、差距和缺憾都包括在内。
    176个工作日。在丹东,这曾经是一个投资项目从立项审批核准备案,到竣工验收投入使用,在丹东所需要的全部时间。丹东人按部就班,投资者却不认可。一个南方的投资者为丹东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所吸引,打算前来投资。但名目繁多、程序繁琐,并且需要176个工作日才能办完的审批手续,把他给吓了回去。
    清障”,从投资环境的改善开始。
    首先,解决丹东市级权限内保留的审批事项过多的问题。丹东市级权限内保留的审批事项最多的时候达200多项。一次清理不到位,就反复清理,哪个部门攥着部门利益不撒手,就拿哪个部门开刀。最终,减少到现在的99项。
    过去,一般投资项目的审核工作涉及20多个部门,跑一圈下来,就是176个工作日。经过“清障”,20多个部门、单位被聚集在一起,实行“联合审批”。就是说,面对一个投资项目,相关审批部门同步启动审核工作,变20多个部门为一个部门。
    有类似影响的投资“障碍”,丹东开出的“项目直通车”都在全力清除。在丹东市委采访,记者对此有着深刻感受。谈及丹东的经济发展,市委书记薛恒说,解决丹东经济总量小、发展速度慢、开放水平低、发展后劲弱等问题,实现“把丹东建设成中国最美的边境城市”的目标,关键的一点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简化手续,提高效率,加快各个项目的落地速度。
    对话,保障“直通车”畅通无阻
    6月18日,星期三,天空下着雨。市民温希明冒雨来到市里的 “民声-政声”对话现场。
    这一天,他和其他几位百姓代表要就养老保险的有关政策,和丹东市社保局的领导对话。
    每周的星期三是丹东百姓和丹东市政府的“对话日”。“对话日”是开诚布公的。政府把事关百姓切身利益的社会热点问题向社会公开,百姓只要报名,就可以来和政府对话。对话不走过场。百姓代表畅所欲言,政府有问必答,而且答了还要落实解决。“对话日”开通前两个多月,就收到百姓提出的问题210个,解决206个,解决率达98%。
    政府与百姓对话渠道的畅通,所产生的效应与丹东市委、市政府所期望的相吻合!在对话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市民意识到,丹东的建设,丹东的发展,丹东的形象,与自己的生活休戚相关,与自己的积极参与相关。人人思发展,人人谋发展的和谐的丹东城市精神,在全市逐步展现出来。
    今年3月,丹东市直机关工委等8个部门发起了“献策丹东跨越式发展”活动。短短的3个月时间,献策活动声势之大,参与面之广,出乎活动发起单位的意料。上到79岁的老人,下到8岁的儿童,市里的,农村的,前来献建议、献计策的丹东人络绎不绝。据统计,在丹东市有关部门收到的近3000件献策信息中,没有一人是为了获得自己的利益而献策,没有一人是为了解决自己的问题而献策。献策内容涉及到的全部是丹东对外开放、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旅游发展、新农村建设等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服务,重在抓项目“落地”
    2008年是丹东的“项目年”。
    丹东市委、市政府抓项目建设,重在抓项目“落地”。对全市各县(市)、区,市委、市政府不看在谈项目是多少,不看协议额是多少,检查招商引资工作,就看项目落地情况。由此,5月,就成为丹东的项目“落地月”。
    让更多的项目平稳着陆,营造高效的服务环境是关键。
    今年3月19日,一家合资企业找到丹东市公共服务中心,提出要在3月底前办完项目所有前期审批手续。结果,公共服务中心在4个有效工作日内,就对该项目的合同、章程等作出批复。
    从176个工作日到4个工作日,这其中的变化并不仅仅体现在数字上,真正的变化其实是发展意识上的提升。用丹东市发改委一位负责人的话说就是,淡化了“管理”色彩,强化了“服务”功能。
    从单纯的管理,到高效的服务,丹东投资软环境的变化,验证了一个简单的道理:“服务”创造效益,“服务”创造项目。
    对此,事实在做着最好的回答:今年上半年,丹东市一般预算收入、实现税金、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实际利用外资额等几项“硬指标”继续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固定资产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投资已占总投资额的70%;
    同时,10亿元的200万吨大豆深加工项目,8月将进行试车;计划投资30亿元,建设两个5万吨级粮食泊位,4个1万吨级散杂货码泊位,1个10万吨级矿石泊位等工程的丹东港扩建及附属配套项目,目前正在顺利推进……
    丹东的经济发展在提速,丹东的项目建设在加快。总结全新的丹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丹东市发改委一位负责人的一番话很有代表性:淡化了“管理”色彩,强化了“服务”功能,我们也就能摆正了自己的位置。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