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做强做精本地企业
发布时间:2008-09-18 | 浏览:
辽宁日报2008年7月10日
提到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大家通常把目光集中在招商引资上,觉得“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而丹东人不仅眼睛向外,搞好招商引资,更注重眼睛向内,把自己的企业先养好。
与外地的大型企业相比,丹东的企业规模普遍不大,但计划经济时期积淀的雄厚产业基础,使丹东不仅拥有一批星罗棋布的产业群体,更拥有大批技术人才、管理人员和熟练工人。基础雄厚,优势明显,接下来的关键在于如何做强做精。
近年来,丹东市委、市政府举全市之力,支持和帮助本地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加快技术改造,提高新产品研发水平,走自主创新之路。
成功制造出新中国第一台轮式拖拉机的辽宁五一八内燃机配件有限公司,从2004年至今共投入3亿元进行技术改造,完成新产品开发百余种,产品不仅覆盖潍柴、上柴、大柴、玉柴、重发、天津珀金斯等国内所有的大型柴油机厂,而且出口美国、德国等国家,成为国内最大的大马力曲轴和中重型锻件加工专业化企业,并跻身国内为数不多的生产船用大型曲轴企业行列。
今年2月,由五一八公司与上海柴油机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研制的 “大型非调质钢发动机曲轴热处理工艺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这标志着该公司锻钢曲轴研发能力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为了让更多的企业发挥自主创新的能力,2001年,丹东成立“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作为中小科技企业的孵化器。中心以企业技术创新为主体,走“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化运作”之路,实现从“孵优”到“扶强”。中心成立至今,先后有50余户科技企业入驻孵化,共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户、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0户、市级高新技术企业9户。
而围绕科技人才缺乏、企业整体创新能力较弱的难题,丹东市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之路。政府成功举办了几届国内高校、院所(丹东)科技合作洽谈会,为企业搭建起直接与院校(所)接洽的平台,较好地发挥了政府对产学研合作的引领与促进作用。而企业通过积极与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联姻”,最终达到“借鸡生蛋”、“借梯登高”的目标。
10年前,辽宁欣泰股份有限公司还是一个“作坊式”的村办小厂,如今它已经成长为拥有固定资产近5亿元、员工近千人的市级重点骨干企业。而这一切得益于该公司在产品研发方面的不遗余力。公司每年以销售收入5%以上的比例提取研发经费,支持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欣泰公司紧紧依托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国电科院等7所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比较稳定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关系。2002年至今,欣泰公司共研发新产品3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攻关产品1项、省级新产品和科技新成果5项、省级优秀新产品金奖3项。
2007年,丹东规模企业由2002年的366户增加至900户,其中超5000万元企业达到170户,超亿元企业达到70户。高新技术企业户数达123户,实现增加值27亿元,比上年增长46.7%,建立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8个,建立产学研技术联盟22个。
记者蔡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