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媒体上的丹东 > 辽宁媒体
辽宁媒体

执子之手

发布时间:2008-09-18  |  浏览:

赵旭光  本报记者  蔡晓华

辽宁日报2008年7月10日11版

     “我们约定/难过的往事不许提/也答应没有秘密彼此很透明/我会好好地爱你/傻傻爱你/不去计较公平不公平……”一遍遍地在丈夫耳畔轻轻地哼着这首歌,女教师郑晓东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泪流满面。丈夫王正玉面无表情地呆坐着,而他偶尔的皱眉、微笑,都会轻轻牵动着郑晓东的魂。

    远处满山遍野的花,在布谷鸟的啼叫中热热闹闹地开了。坡上,曾有过他们温暖的小家;有过他们月影婆娑的爱情;有过他们彩蝶飞舞的琴声。而自从丈夫伤成植物人后,那里的一切恍若前世。时光流水般从指缝间流过,1000多个日子里的晨昏雨雪、花开花落,郑晓东“傻傻”地守护着那份“约定”。

    难过的往事

    对于郑晓东来说,那些幸福的日子如今回味起来更令人感伤。1967年出生的王正玉,在宽甸满族自治县长甸镇是有名的才子,琴棋书画样样拿得起,且为人厚道朴实。夫妻俩都在长甸镇中心小学工作。郑晓东教学成绩优秀,多次获得县、市教育部门的表扬。身为省级骨干教师的王正玉凭借突出的工作表现,刚过而立之年就担任了长甸镇中心小学教导主任,很快又调入永甸镇中心小学任副书记。儿子王文元品学兼优。一家三口的乡村生活平静而温馨。

    2004年的9月23日,在郑晓东的记忆中是幽暗而狰狞的。那天放学后,王正玉在电话里告诉妻子,自己要开会布置一些工作,得比平常日子晚一些时候回家。傍晚7点,王正玉离开学校。摩托车在乡间土路上艰难地颠簸着,大约7点10分,行驶到韩家堡子小学附近的一个小土坡上时,对面忽然出现了4个骑自行车的人,并列而行,将原本就不宽的乡道挤得没有了错车的空儿。在摩托车就要与迎面而来的人相撞的一刹那,王正玉猛地一扭摩托车把,躲过了他们,自己却连车带人在一片惊呼声中重重地摔倒在地……

    在宽甸满族自治县第三医院,一场紧急抢救之后,医生痛惜而无奈地摇了摇头。郑晓东和身边的亲人、同事无法接受这样的现实,立刻将他转至宽甸县第一医院。经过3个多小时的手术,医生的话让亲人们再一次感受到了生命的无情——— 存活的希望只有20%。9月25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有关专家专程赶到宽甸。经过5个小时的再次手术,王正玉保住了生命,却永久地摘除了头部主管亲情、四肢及语言的神经。这意味着此后的生活,他将再也无法感受亲人们的呵护,无法用语言表达内心的情感,也无法自由行走……

    倔强的郑晓东说什么也不肯就此终结希望。她带着丈夫到省城求医,一晃4个多月过去,王正玉的病情没有丝毫好转。北风在山里呼啸着,这年的腊月格外寒冷。在父母的关照下,郑晓东把目光呆滞、面无表情的丈夫接到了娘家。那天,来看望儿子的婆婆看到儿媳心力交瘁的样子,心疼地拉着郑晓东的手,哽咽道:“晓东啊!早点为你自己和孩子的将来做打算吧……”

    而令郑晓东想不到的是,丈夫出院10天后,精神恍惚的婆婆也因车祸去世。

    好好爱你

    夜色朦胧,小山村沉浸在空旷的宁静中,远处时而传来犬吠和车鸣。屋里空荡荡的,冷风似乎能从各个角落袭来,肆虐着郑晓东空洞无依的心。身边,丈夫悄无声息地躺着,身体偶尔痉挛几下,除此之外,看不出任何生命的迹象,但他活着。

    为给丈夫增加营养,郑晓东变着法做好吃的,每天还有两遍水果,换着样吃。术后的王正玉不会张嘴,郑晓东就先把食物嚼烂,再嘴对嘴一口一口地喂他。每喂一顿饭需要半个多小时。由于丈夫吃得少,郑晓东每天要喂5顿饭。怕饿着丈夫,半夜还得再喂一次。

    临出院时,大夫告诉郑晓东最好的恢复手段就是按摩。于是,每天为丈夫按摩就成了郑晓东生活中的主要内容。从头到脚一遍按下来,她常常大汗淋漓,浑身酸痛。她听说脚是人的第二心脏,便每天给丈夫泡3遍脚。泡完后,再为丈大做脚部按摩。她还坚持每天给丈夫洗两次脸,每隔3天洗一次头。洗头时,丈夫不会弯腰,每洗完一次,她都累得抬不起胳膊。

    时间就这样一天天过去。2006年春的一天早晨,郑晓东在给丈夫按摩时,额前的头发不经意地耷拉在眼前。就在这时,丈夫下意识地缓缓伸出手来,笨拙地帮妻子把头发掖在耳后。郑晓东惶惑地抬起头,见丈夫呆呆地冲着自己笑,那一刻,她忍不住放声大哭。

    而渐渐好转的丈夫生活却越来越没有常规,有时坐在那儿就睡着了,而晚上只睡一两个小时,醒了就抓尿袋往床上倒。有时郑晓东晚上要换三四次褥子。裤子尿了,郑晓东往下脱,丈夫就往上拽。为了不让丈夫抓尿袋,郑晓东只能朝着丈夫那面躺着,手把着丈夫的手。就这样,她的身体和耳朵常常被压得麻木、疼痛。4年来,每个夜晚都是她一个人护理着丈夫,她不放心更不忍心让别人来承受这痛苦的煎熬。尽管有时她头疼得像要炸开了,但从搀扶丈夫每次走一两步到现在每天能走一个多小时,郑晓东挺了过来。

    真心守护那份约定

    如今,对于郑晓东和其他亲人们来说,王正玉不仅是还活着,更重要的是他的生命维系着这个家庭的明天。6月28日,记者走进了郑晓东父母的家,简陋的平房,简单的家具,但是很清洁整齐。

    “一下、两下、三下……”郑晓东正像往常一样为丈夫抻腿。说来令人感叹,身高近180厘米的王正玉,在郑晓东的手里就像一个乖顺的大孩子,僵硬的身体也变得活泛起来。“医生说了,为了不让他的肌肉萎缩,必须每天为他活动筋骨。我每天都要为他抻200下腿。我一边抻的时候,一边大声数数。这样,也能刺激他的神经。”郑晓东说。

    面前的郑晓东,看上去有些憔悴,但仍不失美丽。为了挽救丈夫的生命,她卖掉了他们在山坡上的房子。晓东的父母为了能让女儿有个良好的环境照顾女婿,顶着压力将女儿一家接回来。至今,晓东的弟弟一家还寄居在外面。

    “晓东啊,别放弃,像玉子这么好的人,老天会可怜他的。我们一起养着他。”老人和女婿玉子情同父子,“玉子是个好孩子。我割舍不下啊!”当年,是王正玉教会了老岳父吹拉弹唱。那时,他们爷俩儿组织的家庭乐队,在当地小有名气。为了能让女婿找回记忆,前些日子,两位老人还省吃俭用给王正玉买回了一台电子琴。

    2006年国庆节前夕,郑晓东家里来了几位特殊的客人。他们是宽甸医保中心主任曲立志及职工。此前,得知王正玉仅住院就欠下了十多万元外债,孩子又正读高中,家庭生活极其困难,曲立志专程到家中了解情况,为王正玉办理了门诊慢性病治疗手续。这次,他们又把职工捐献的2000元钱送到了郑晓东的手中。

    郑晓东告诉记者,从王正玉生病到现在,得到了宽甸县教育局、总工会、长甸镇中心小学等很多单位的帮扶。“在最绝望、最无助的时候,是党、政府和很多好心人给了我活下去的希望和勇气。”

    现在,王正玉可以用脚尖走路,能写几个简单的字,还能弹几个简单的音符,认识扑克牌,偶尔还能说几句话。郑晓东把丈夫的每一个细微的“进步”,都看作是与命运斗争的胜利。虽然在正常人眼里,这算不了什么,但在郑晓东眼里,这是奇迹,她盼望丈夫恢复到能照顾自己的那一天。

    王正玉出事前,最喜欢的乐曲就是贝多芬的《命运》。而现在,耗尽心血的妻子正小心翼翼地呵护着他命运的琴弦……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