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路一变天地宽
发布时间:2008-09-18 | 浏览:
辽宁日报2008年6月18日16版
6月,宽甸旅游如同这渐热的天气一天天火起来。从鸭绿江畔到天华山上,到处是涌动的人流。
从卖林子到卖风景,从卖风景到卖文化,宽甸满族自治县在开发的同时更注重保护,逐渐探索出山区旅游的新路子。2007年,全年接待中外游客突破1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实现9亿元,占全县GDP的13%。
多点开花,一派生机
宽甸境内山峦叠嶂,江河纵横,森林覆盖率达76.1%,拥有辽宁第一高峰 “花脖山”,全省最大的瀑布“青山飞瀑”,全国独一无二的黄椅山、青椅山火山遗址群等一批特色鲜明的自然景观,为发展旅游业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不过,守着这样丰富的旅游资源,宽甸也曾有过要饭吃的历史。国家实施天保工程后,靠卖林子为生的宽甸遭受重创。农民收入锐减,大部分国有林场难以为继。如何破解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成为摆在宽甸人面前的一道难题。
烈日炎炎下,位于宽甸县城郊的黄椅山公园却是一片清凉。游人或泛舟玄武湖中观赏精美绝伦的火山岩壁,或沿河而下漂流嬉戏。谁能想到,几年前,这里的职工还在为温饱发愁,而随着水上乐园、儿童乐园等几处游乐项目,以及火山地质地貌景观最集中的玄武湖景区的开发建设,城郊林场完美转身。
不砍林子卖风景,思路一变天地宽。通过招商引资、向上争取、政府投入、捐款募集等多种形式,宽甸先后开发了天桥沟、天华山、水丰湖等景区景点,并逐步完善了各景区的交通、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功能。短短几年,全县规划景区面积达3000多平方公里,开发景区面积达1000多平方公里,旅游业多点开花,一派生机。
做到了“四补”
虽然拥有如此丰富的山林旅游资源,但大山并没有阻挡住宽甸人的视野,在宽甸采访,处处能够感受到他们的危机意识,很多人向记者谈起当地旅游的不足和有待完善的地方。
也正是这种危机感,使宽甸人在旅游火红的表象下能够深刻地剖析自身的不足:大部分景区以山水自然风光为主,景区景点存在很多雷同之处;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低,对满族、朝鲜族文化的挖掘和利用不够;旅游生产企业少,旅游产品缺少深加工。
“既然认识到差距,就要进行适当的弥补,要做到四补,即以精致补无华,以生态补历史,以自然补人文,以边境补文化。”这是县委书记耿玉礓的发展思路。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2005年,青山沟景区在挖掘满族文化、整理和利用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他们投资6000万元建起满族风情文化园。文化园包括长白山天池、宽甸满族活动、明朝修六甸等展览室,通过壁画、雕塑等形式再现满族文化的风貌,为提升宽甸旅游文化投入浓墨重彩的一笔。
与此同时,宽甸境内的燕长城遗址、赫甸城遗址等众多历史文化遗迹被很好的保护起来。今年,县政府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拨专款整理发掘当地的皮影戏。
而一些独具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也陆续开发出来。采用当地野生山核桃壳制作成的花瓶、笔筒及满族荷包等一批特色旅游纪念品已成功地推向各大景区景点。当地旅游的文化内涵愈来愈丰富。
大旅游带来大发展
“保护是宽甸旅游业发展的前提。宽甸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条件成熟可以开发,条件不成熟的,宁可不开发,也不能滥开发。在这方面,要守住资源,耐住寂寞,高标准开发。”在发展和保护的问题上,宽甸历届领导高度一致。
为了保护青山绿水,宽甸县委、县政府颁下禁令:限制矿产品年开采总量,规范开采程序,投资500万元以下开采项目不予审批;提高深加工能力、尽快改变出卖工业原料的状况,不断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开发利用好硼泥等硼产品加工过程中排放的废弃物。
为了解决遍布全县、占据矿山、工厂周边大片土地,堪称环保第一大难题的硼泥。2006年,年产10万吨晶体硼镁肥的项目在宽甸满族自治县石湖沟乡竣工,硼泥变废为宝,硼矿开发步入良性循环。
当然,保护并不是停滞不前。而是要把目光放远放大,高标准地开发。
围绕着大旅游的观念,宽甸县委、县政府专门请来省内专家,经过反复论证,编制出全县旅游业发展20年总体规划。为避免景区重复建设。几年来,全县累计投资4亿多元,完成了全长400公里的旅游大环路,这条线路贯接全县22个乡镇,7个国家级和省级风景名胜区。在青山沟景区推行通票制试点的基础上,宽甸正在积极尝试在各景区景点推出通票制,使宽甸的各景区景点联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推出。
一项项切实可行的举措,使宽甸旅游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跨越。目前,宽甸景区景点已发展到全县总面积的1/6,从业人员8万多人,占当地人口的1/5。旅游业已经成为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