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县域经济骨壮筋强
发布时间:2008-09-18 | 浏览:
辽宁日报2008年6月4日16版
细读丹东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摆在记者面前的是一组硬朗的数字:2007年,丹东县域经济总收入417亿元,年均增长20%,占全地区GDP的90%。东港市、凤城市进入全省财源大县行列,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数进入全省前10名。
近年来,丹东市以工业化为主导、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以城乡互动为依托,县域经济发展迅猛,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城乡一体化格局渐行渐近。
龙头牵动增强实力
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以建设优质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基地为目标,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而这其中,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牵动作用尤为关键。
位于大山深处的宽甸满族自治县大川头镇龙头村,虽说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但却因植被好、气候湿润,使这里生产的食用菌远近闻名。
在龙头村,80%的农户从事食用菌产业,而让人感到放心的是,不畅的交通并没有带来销售难题,这里的大部分菇农都与加工企业签了订单。村民齐红梅家生活十分困难,听说种菇挣钱,也想试一试。在产业大户的带动下,她与县内最大的菌业公司——— 北方山奇公司签了订单,转年,齐红梅的3000袋菇收入1万多元。
2007年,龙头村种植食用菌30多万盘,仅此一项人均增收300元。目前,全村已有200多户村民因此脱贫。
以“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为重要载体,这几年,丹东加快山上林下、海洋河流、耕地田园三大资源板块的开发利用。继草莓之后,树莓、蓝莓从无到有,已发展到1.5万亩,成为全省最大的产业基地。短梗五加、辽五味变野生为家种,生产面积达4.6万亩。全市设施蔬菜面积20万亩,规模养殖场260余处,工厂化养殖面积46万立方米。板栗栽植面积150多万亩。
而每个产业基地基本上都与龙头企业相连,形成龙头加基地、基地带农户、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链条。
目前,全市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65户,农业订单面积120万亩,带动农户20万户。去年全市农民人均收入5543元,同比增长19.2%,创历史最高增速。
产业集群夯实基础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加快县域工业的发展。近年来,丹东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在引进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带动作用强的重大项目的同时,依据主导产业的牵动作用发展配套产业,不断提高产业的集中度,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
宽甸依托资源优势构建产业集群,现已规划建设县级工业园区两个。青椅山石材工业园区现已入驻企业13家,其中投资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5家。与此同时,内设农业产业化园区、硼产业园区、非金属加工产业园区和有色金属深加工产业园区等4个专业化园区的城南工业园区的建设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东港市充分依托临港优势,以临港西区建设为重点,推进石化、钢铁、装备制造、医药、服装、造纸等产业,打造优势工业产业集群。今年,东港开发区重点实施了福丰钢铁、大无缝钢管等10个超亿元项目,前阳开发区重点实施了隆泰轻钢等5个超5000万元项目。这些重点项目的实施增加了新的生产能力,从而拉动了当地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到目前,丹东县域规划建设工业园区10个,形成产业集群10个。2007年,丹东县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60亿元,平均增长28%。
城乡互动聚集人气
自从和丹东市农委、网通公司确立了帮扶关系,宽甸满族自治县偏远的北江村发生了巨大变化:山上板栗树高枝换头,淡水网箱养鱼联合体稳步推进,打井引水、装电话、上网络,这个偏僻贫穷的小山村正在与现代生活接轨。
2006年,丹东市以“百村示范工程”活动为载体,发动党政机关和企业开展对口帮扶工作,以壮大县域经济为重点,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
两年来,丹东市各级党委、政府、各帮扶单位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走进田间地头,坐到农家炕头,嘘寒问暖,听民声、化民怨、解民难、助民富。城乡联姻、村企结对,扶持政策逐步出台,支农资金相继到位,包扶单位慷慨解囊,建设项目不断落地。
目前,丹东包村机关、企业为137个示范村捐资赠物折合人民币超过1亿元,帮助规划建设项目775个,现已建成128个。各级财政投入资金696万元,帮助65个村编制了村屯建设规划,帮助154个村建起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2007年,示范村农民人均收入5630元,增幅高出全市5.8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