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媒体上的丹东 > 辽宁媒体
辽宁媒体

王义贵的养参经

发布时间:2008-09-18  |  浏览:
辽宁日报2008年6月3日12版
      5月,伴着和煦的阳光,记者来到宽甸满族自治县下露河朝鲜族乡川沟村3组王义贵的参园。站在半山腰放眼望去,数百帘西洋参整整齐齐,长势喜人。正在园里给“宝贝”打药的王义贵停下手里的活,和记者攀谈起来:“西洋参真是个好项目啊!它不仅用地少,而且见效快,俺2004年发展的150帘,去年秋就收入15万元。”
  川沟村位于辽东的大山深处,这里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农民增收困难。过去,王义贵一家5口人仅靠几亩薄田维持生计。近年来,下露河乡党委、政府把果园、药园、畜牧业、林业的“两园两业”建设作为山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积极引导农民充分利用土地,发展“土里生金”的好项目。王义贵积极参加乡里举办的各种产业培训班,农业专家的讲解让这位年近半百的老农茅塞顿开。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论证,王义贵觉得发展西洋参前景可观。说干就干,他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从信用联社贷款6万元钱,在自家的自留山上发展西洋参150帘。
  发展产业,技术是关键。虽然之前做了很多准备,但一场突如其来的参病还是让王义贵措手不及。2005年7月,150帘西洋参全部倒秧,且叶上长满黑斑。情急之下,他请来了技术专家。专家告诉他,每年7月是西洋参发病的高发期,如果措施不当,很容易引起催倒病、腐烂病和黑斑病等。而王义贵恰恰因为没有采取防疫措施,使西洋参患上了黑斑病。在专家的指导下,王义贵及时隔离、打药,避免了损失。有了这次的经验教训,王义贵深知技术的重要性,他跑遍了大大小小的书店,买来多种相关书籍潜心钻研,并积极参加乡里举办的培训班。
  功夫不负有心人。3年的精心管护,王义贵的西洋参去年秋收入15万元,不仅还上了贷款,还有剩余。他发展产业的信心倍增,接着又租了20亩地,投资10多万元,发展园参200帘、西洋参200帘。
  王义贵靠养参走上了致富路,他没有忘记周围的农民,积极引导农民发展养参产业,不厌其烦地予以指导,手把手地传授技术。在他的带领下,川沟村已有20户农民发展起养参业。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