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媒体上的丹东 > 辽宁媒体
辽宁媒体

丹东推出“协会+农户”扶贫新举措

目前,全市有农村专业经济协会105家,吸纳会员5万多人,辐射农户3万多户,基本覆盖了所有乡镇,会员农户年人均收入达8000元

发布时间:2008-09-18  |  浏览:
辽宁日报2008年5月15日12版
    初夏的大鹿岛风光旖旎。从码头登上山顶,海岛美景尽收眼底:大大小小的渔船来来往往,碧蓝的海面不时被划出一道道漂亮的白线。
    这样的美景对于渔民李述国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了,他的新家就坐落在靠近海边的冲积平原上。推窗远望,海浪拍打着沙滩,泛起阵阵浪花,让人觉得这里不像是普通的民居,倒像是度假的别墅。
    谁能想到,3年前,李述国还欠了很多债,如今他不仅还清了饥荒,还盖起了100多平方米的新房。“要不是协会吸收咱当会员,帮咱发展,哪有今天的好日子啊!”这位耿直的渔民道出了众多会员的心声。
    近年来,丹东市充分发挥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纽带作用,较好地解决了贫困户生产模式上的粗放经营、资金技术不定向投入、产品销售上单打独斗等问题,带领贫困户走出生产致富的新路子。
集约化化解致富风险
    渔民最珍爱的莫过于渔船了,而东港市孤山镇鹿岛村渔民李述国却有着不堪回首的卖船经历。2002年,海上捕捞难以为继,他把经营多年的船卖了,还欠下8万元的债务。
    李述国并不是村里的特例,由于近海资源枯竭、滩涂资源配置不利于单船生产,个体渔民势单力孤,逐渐沦为岛上的贫困户。渔民们越来越感到有必要联合起来协同作战。鹿岛村渔民协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起来的。
    在村“两委”的支持下,协会采取集资入股的方式,走多元经济共同发展之路。协会把加强所属区域的浅海管理,保护好海上资源,使之逐步自然繁育增殖,扩大海域资源拥有量,作为提高会员收入的有效途径。他们立足海岛建起杂色蛤、毛蚶、赤贝、飞蛤、文蛤五大生产基地。协会成立后,严禁渔民用“扒网”“滚地笼”等违规网具恶性捕捞生产,同时积极动员宣传会员把捕捞上来的贝类苗投入到海域进行放养增殖。采捕时,协会根据资源分布情况,组织会员有计划地分段采捕。
    集约化经营为鹿岛村渔业迎来发展的春天。去年,协会会员最低年收入4万元,多则十多万元。短短3年,600多户低收入渔民走上了富裕路。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成立后,把分散的生产要素整合集中起来,把各种粗放型的原始生产模式整合为集约化生产的产业链,而贫困户作为其中的一个链条,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大大增强。
    目前,丹东市有农村专业经济协会105家,吸纳会员5万多人,辐射农户3万多户,基本覆盖了所有乡镇,会员农户年人均收入达8000元。
“输血”加“造血”破解致富难题
    “如果不解决贫困户现实存在的问题,难免造成‘富’的生产越抓越好,‘穷’的越来越经不起市场的考验,贫富差距可能越拉越大。而农协会通过‘输血’来‘造血’,就是要破解这一难题。”这是丹东市民间组织管理局局长于滨的扶贫思路,也是全市各农经协的实践指南。
    宽甸满族自治县青椅山镇农民赵云龙因爱人有病欠下不少外债。镇烟叶协会知道后,动员他发展烟草。2006年,协会扶持赵云龙种了7亩烟叶。因他不懂技术,从育苗、嫁植、移栽到田间管理,每个环节协会都安排专人进行指导。翻地无畜犁,协会发动会员互助,秋后又帮助赵云龙建起了烟房,手把手地教他烘烤。当年,赵云龙的烟叶收入1万多元。在扶贫帮困中,一些协会自筹资金,直接给困难农户投入种子、农药、化肥、种畜、菌种等生产资料,由协会技术骨干手把手地帮助进行农业生产,并主动负责市场销售。还有一些协会帮助协调小额贷款,或利用捐赠款对困难农户提供农业新品种和技术支持。
4年来,丹东市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扶持贫困户的总投入达400多万元,惠及贫困户1600多户,脱贫625户,脱贫户年均收入5000多元。
资源共享搭上致富快车
    过去,市场的优质资源如品牌和市场份额,多数被具备一定实力的农户所占有。成立协会实行帮扶后,由于生产标准和技术的一致性,使贫困户的产品同样能够共享市场的优质资源,使他们搭上了致富快车。
    东港市长山子镇新民村5组的孙春树早有种植甜瓜的打算,只是担心不好卖而一直没敢迈出这一步。2004年,新民村甜瓜协会帮他贷款建起甜瓜大棚,并帮助他按照协会注册的品牌技术要求管理瓜苗。甜瓜上市时,协会又帮助他搭上品牌“顺风车”,甜瓜销路不愁,孙春树当年脱贫。
    如今,新民村甜瓜协会已带动1300多户农民发展甜瓜产业,辐射周边11个乡镇,农民“借船出海”,年销售额达300多万元。
    丹东一些农经协通过建立网站、注册商标品牌等方式拓宽产品的销售渠道,更好地带领农民参与市场竞争,有效地帮助困难户脱贫致富。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