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媒体上的丹东 > 辽宁媒体
辽宁媒体

丹东共同奏响“平安主旋律”

发布时间:2008-09-18  |  浏览:
王正仁 本报记者 王卢莎
辽宁日报2008年5月12日12版
     在丹东市提到元宝区聚宝社区的刘淑玉,知道的人都叫她“贴心的刘姐”,她十年如一日,教育、感化、挽救失足青少年,探望在押、在教人员200多人,帮助安排就业或鼓励自谋职业的有70余人,帮助调解大小矛盾500余件,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丹东的平安。
    在丹东有许多像刘淑玉这样让人感动的人物和故事,大家用各自的方式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以开展平安建设为载体,齐心合力构建起全民参与、整体联动的治安防控体系,共同奏响了“平安丹东”的和谐主旋律。
社会“细胞”平安
    对于丹东来说,这里的十万个家庭便是丹东的细胞,只有家庭健康了才有整个丹东的健康,这十万个家庭的和谐是丹东社会和谐的基础。
    为使丹东市十万家庭的“平安工程”做得更扎实具体,2007年7月,丹东市综治办与市妇联联合深入开展了创建“平安家庭”活动,从中我们了解到了许多家庭和谐平安的感人故事。
    元宝区八道社区的王昕丹始终为家人的平安和美无私地奉献着。在王昕丹婚后的30多年生活中,她从未和亲人们红过脸、拌过嘴,而是用实际行动维护这个家庭的平安,勇敢面对接踵而至的不幸。1993年,她的大姑姐遇车祸,是王昕丹整日守护在病床前,不仅为大姑姐擦尿擦屎,而且还细心地开导她,鼓励大姑姐用法律维权。可不承想,随着大姑姐病情的好转,不幸再次降临。2004年已离异的小姑子患上了癌症,重担又一次压在了王昕丹的肩上,住院、化疗都是王昕丹这个当大嫂的陪护。小姑子把她这个嫂子当成母亲的真情也着实感动着王昕丹,她下定决心,再苦再难也要照顾好小姑子。王昕丹做的一切赢得了姐妹们对这个大嫂的尊重,姐妹之间发生点矛盾,大嫂劝解都给面子,促进了大家庭的和谐平安。
“神经末梢”安宁
    为了确保社会中“神经末梢”的安稳平和,有效破解基层平安建设中责任落实难、人员组织难的难题,丹东市全面实行了“46810”工程。即综治责任落实“乡镇(街道)以社区(村)为主、社区(村)以楼栋(组)为主、单位以法人代表为主、家庭以户主为主”的“四为主”,治安防范构建“全面建立治安防控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网”等“六张网”,同时在每个社区(村)组建警员、治保员、治安巡防队员等“八大员”,目前“八大员”队伍已扩大到2万余人,努力使各乡镇(街道)、社区(村)和部门单位实现“无影响社会稳定事件、无重大治安和安全责任事件”等“十无”目标。
    振安区鸭绿江街道办事处在此方面做得较为突出,他们的矛盾纠纷调解小组及时了解居民之间的矛盾,为居民打开心结,化解纷争,把安全隐患平息在萌芽中。调解组采取以防为主、调防结合和抓早、抓小、抓关键等办法,除了每月定期排查一次外,还针对各个时期容易引发的矛盾纠纷进行专项排查调处。
    在一次动迁中,动迁户与开发商没能达成一致,一度升级为谩骂,并扬言“不给房子就不搬,除非把俺们哥儿仨弄死”。调解组知道后,立即赶到该居民家中劝解,并先后六次与开发商协商解决办法,终使开发商作出了巨大让步,这户居民对动迁协议也十分满意。
    经过这样的努力,现在丹东全市80%的乡镇(街道)、93%的社区(村)和单位达到了平安创建标准,其中有150个社区(村)实现了“零发案”。
防控网络密织
    多年来,丹东市的公安机关等职能部门始终为居民撑起一张巨大的 “保护网”,时刻保护着居民的安全。而且近几年,他们又加强了防范力度,将防控网络进一步密织,确保居民安居乐业。
    他们将科技创安作为带动治安防控整体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到目前全市共投入近亿元技防资金,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城市报警与监控系统,在重点防范区域及公共繁华场所,技防设施普及率均达到100%,并力争用4年的时间建立起覆盖全市城乡、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技术防范体系。
    为此,丹东市的许多乡镇也作出了诸多努力。就说东港市椅圈镇吧,那里的居民能够安居乐业,大部分得益于他们近年来搞的科技防范体系建设。从2003年开始,镇所在地两个公安派出所提出了科技防范的想法,最见效的就是引导居民使用报警器防盗。随着报警器的普及,它的作用越来越得到群众的认可,群众“科技防范”的意识也越来越强。个别企业还主动找派出所帮助联系安装可录电视监控系统。从2003年至今,全镇已安装各种报警器材1000余套,基本上形成了由不同层面组成的技防体系,防范工作也因此收到明显效果。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