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媒体上的丹东 > 辽宁媒体
辽宁媒体

作为文化站长

发布时间:2008-09-18  |  浏览:
辽宁日报2008年4月29日11版
    这些天,把刘同云忙坏了。在她的案头,记者看到一摞关于东港市长安镇2008年节假日期间农民文化活动安排的材料,活动安排包括文艺表演、文化信息共享、科普技术培训和读书活动、群众性体育活动等几项内容。春节过后的秧歌比赛,在全镇农民期盼的目光下圆满结束。大赛过后,前前后后忙了两个多月的刘同云才算舒了一口气。
    刘同云担任文化站长已有12年。在长安镇农民的心中,她不亚于任何一个“明星”、“大腕”,她能编能导能演才艺出众,全镇农民的文化生活,因为她的努力和付出,变得如此多姿多彩。
    小镇文艺“放卫星”了
    1996年,本来在镇政府当劳资员的刘同云,找到领导请缨挑起农村文化的担子。刘同云毛遂自荐的理由有二:一方面,她热爱文艺、懂文艺,开展工作有这方面的优势。另一方面,当时农村文化活动贫乏,麻将风盛行,打架斗殴事件时有发生,不抓不行。刘同云决心尽其所能让农村的文化生活大变样。
    刘同云一上岗就面临着考验:东港市去年底举行文艺汇演,每个乡镇要求出5个节目,自编自创节目占80%。这可难坏了她,不但要搞文艺创作,还要带领队伍排练,剧本在哪里?演员上哪找?又到哪去排练?一系列的问题摆在眼前。领导安慰她:“小刘,咱乡镇无论在实力、财力及其他条件上都无法和其他乡镇相比,只要咱努力了就行,拿不拿名次没关系。”
    “虽然领导宽慰我,但当时就是横下一条心,怎么也得把这台戏唱下去。”刘同云首先要解决的是作品创作问题。虽然以前刘同云参加过几次农村文艺创作的学习班,但一下子要自编自创这么多节目,对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她来说的确是个难题。那时,通到镇上的车很少,为了到市里查资料,刘同云常常搭到这里拉沙子的车。有一次,到市里书店买书,刚好遇上倾盆大雨,没带伞的刘同云被浇了个“落汤鸡”,那一刻,委屈的眼泪和雨水顺着她的脸颊流了下来。然而,擦干了泪,刘同云又继续查资料、搞创作。
    功夫不负有心人。从前连识谱都不太熟练的刘同云在短短的时间里学会了作词谱曲。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她根据当地的资源优势特点创作了歌曲《家乡的板栗树》、快板《赞家乡》等5个作品。
    1996年12月17日,多少年来未参加东港市组织的大型文艺汇演的长安镇,以独具特色的演出轰动全场,小品《一封情书》荣获表演、创作一等奖;歌伴舞《家乡的板栗树》荣获二等奖。参赛的5个不同形式的节目均取得了好成绩,小小的长安镇首次在这样大规模的文艺比赛中拿全奖。回到镇里,演员们又为全镇农民重新演出了一场。农民都赞不绝口:“长安文艺‘放卫星’了!”
2007年春节前夕,镇党委书记陈福茂找到刘同云:“小刘,赶排一台节目,送文化下乡。一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二是丰富山区农民节日的文化生活,解决全镇偏僻角落农民看戏难的问题。”刘同云二话没说接下了任务。
腊月廿二,机关干部开始放春节假,准备置办年货过年了,而刘同云正投入紧张的节目创作与组织排练中。白天组织排练,晚上伏案创作。就这样,反映夫妻克服赌博恶习同走致富路的小品《再也不能这样》、相声《孩子多了真苦恼》、快板《生男生女都一样》等十多个节目相继出台。因为机关放假支不出钱,她把自己的年终奖金和当月工资全部用作排练费用,家里的车也成了演员们的通勤车,除了年三十,她没有休息一天。
    那年正月下了几场多年罕见的大雪,刘同云和演出队的全体队员顶风冒雪为偏远山区的百姓送去一台台精彩的节目。一位老大爷看完演出后,在后台找到了刘同云,拉着她的手说:“姑娘,听说这些节目都是你编的,真了不起啊!啥时候你们再来啊?”
    那年正月十二去西部几个村演出时,刘同云脖子下方的淋巴结因着急上火和多日的劳累开始发炎,导致高烧不退。本来应该去打针消炎退烧,可演出时间已确定,村民正眼巴巴地盼着呢。刘同云咬牙一直坚持到最后一场演出结束,回家后她一连扎了3天吊瓶,炎症消了,烧退了,可刘同云总觉得浑身无力、饥渴难忍。一个月后,去市医院检查,结果是感染性糖尿病。
    “山区的百姓真的需要咱啊!”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一想到乡亲们的需要,刘同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让文化进家入户
    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下,农村文化的土壤开始松动了。农民的日子一年比一年好,衣食住行,孩子读书,卫生保健,都在向城里人看齐。虽然每年镇里的文艺演出队都集中搞几次巡回演出,但平时空下来时还是觉得有点冷清,村民们总感到不满足。
    采取什么样的形式,能行之有效地把文化活动扎扎实实地开展起来呢?自从当上了文化站长,刘同云就一直琢磨着。长安镇位于东港市最北部,这里峰峦叠嶂、沟壑交错。作为一个山区乡镇,这里是“九沟十八岔,岔岔住人家,多则几十户,少则一两家”。由于居住地域面积大、农民居住分散,开展大型的文艺活动难度较大,刘同云在工作中发现小型多样的文化户活动很受群众欢迎,她决心将这一活动形式发展壮大。
    为了将周围的群众吸引到文化阵地来,刘同云和丈夫贷款3万元在自家的院子里建起家庭文化广场和排练室,又自己掏腰包购买了照相机、锣鼓乐器,还添置了电子琴、葫芦丝。自家的院子成了周围村民扭秧歌、跳健身舞、民乐演奏等各种娱乐活动的聚集地。
    “可不要小看农村文化户的作用,搞得好,它就是一个和谐因素,就会影响到这个地方的社会治安、改变这里的文化氛围,甚至是提高农民的素质。”刘同云深知肩上的责任。在她的带领下,这个偏僻的小镇小型多样的文化户达70多个。镇内有一农户婆媳不和,常为一些家庭琐事闹矛盾。在一次村举办的文艺演出联欢会上,婆媳俩一同观看演出,当看到村内文化户自创自编的《一年四季敬老人》节目时,婆媳俩感动得热泪盈眶。细心的村小组文化户长任波看到后,将婆媳俩一同拉进了文化户。从此,婆婆参加秧歌会,媳妇在家把饭做好等婆婆,媳妇参加文艺演出,婆婆帮着照看孩子,一家人变得和和睦睦。
    几年前,村民周玉英身体不好,听人说“跳大神”能治病,她就练习“跳大神”,结果身体越跳越糟,整日无精打采。后来,她被堡子的文化户演出队吸收为队员,又因歌唱得好和参加活动积极被大家推举为屯堡文化户长。从此,“装神行医台”变成了家庭文化活动的舞台,农家小院再不是从前的乌烟瘴气。她逢人便说:“是文化户活动使俺焕发了精神。”
    一户户别具特色的文化活动如一阵阵清风吹遍了山乡的沟沟岔岔,充实着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成为促进邻里团结、家庭和睦的“连心锁”和提高村民文化素质的纽带。据不完全统计,仅去年一年,通过文化户活动长安镇化解了30多起邻里不和矛盾,20多对夫妻改变了对老人不敬不孝的态度。
    引导农民致富的好帮手
    2006年12月,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落户长安镇。刘同云寻思着,“有了好的设施,就应有好的阵地。既然国家花了那么大的本钱把设备投放到山区,作为镇基层负责人,没有理由不把它壮大、搞活。”
    在镇党委、镇政府的支持下,小镇仅文化共享的培训、活动基地就设立三处。刘同云组织大伙把信息资源接收室、图书阅览室进行了地面修整、墙壁粉刷、门窗安全加固,又增添了资料架、阅览桌椅、书刊架,作为平常向群众开放服务的场所。镇里还建立了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培训基地,设在政府会议室,能容纳300余人,主要搞技术培训、科普知识讲座、播放优秀电影。此外,镇里新修文化中心大楼,内设600余个座位,楼前是1000平方米大小的文化广场,成为文化共享工程信息发放场所和群众健身娱乐场所。
    虽然镇内有了较为满意的活动场所,但山区地广山隔、居住分散的地理环境给偏远的村组群众带来不便。为了使文化共享工程之花开遍沟沟岔岔,刘同云又在7个村委会中,选定了7名信息联络员,搜集了解本村文化娱乐和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通过定期信息员碰头会,及时反馈到基层服务中心来。一年来,通过信息员兜上来的服务项目30余项,需求信息330余条,解决需求率达到80%以上。
    广老村农民任传福去年刚建起了温室大棚,正当他为即将成熟的番茄而喜悦时,发现少量番茄的茎部变黄,大果出现腐烂现象。心急之下,他找到了刘同云,在共享工程基层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帮助下,找到了番茄病虫害防治的病因叫番茄叶霉病。通过观看视频讲座,任传福学会了防治办法,一棚的番茄得救了。他逢人便说:“是文化共享工程为俺造的福呀!”
    刘同云不仅是乡间的文化高手,也是引导农民致富的好帮手。依托共享资源,刘同云积极领着农民学习领会信息资料及视频观摩,使百余个家庭见到了经济效益,为40余户的大棚农户解决了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有人说刘同云这些年光低头拉车,不知抬头看道。和她一同参加工作的人,转的转了,升的升了,可刘同云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12年。“我的能力有限,但我愿用全部的精力,做一个农村文化事业的传播者,有党和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有富裕起来的农民对文化生活的热情,农村文化一定会越来越红火。”这是一个基层文化工作者最朴实、最真挚的表达。
    在刘同云的努力下,长安镇连续10年被评为丹东市、东港市文化先进乡镇,2005年,刘同云被评为东港市劳动模范。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