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宝区帮农民工适应城里生活
发布时间:2008-09-18 | 浏览:
辽宁日报2008年4月16日16版
郑国敏和30多名同学一起,刚刚结束了丹东市元宝区劳动服务管理局专门针对农民工举办的服装裁剪培训班的学习,拿到了国家统一颁发的《职业技能证书》,可以正式持证上岗了。学员程丽丽拿着上岗证激动地说:“多亏参加了这个培训班,以后我可以凭着学到的本领在城里找活干了。”近年来,丹东市元宝区想方设法解决进城务工农民在城里遇到的工作、生活等各种实际困难,针对农民工举办各种生存技能、生活科普常识等方面的培训,扶持他们就业、创业,过上幸福的生活,帮助农民工更快地适应城市生活。
传技能就业落下脚
由于失地等种种原因,许多农民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纷纷来到城里打工赚钱。多年来,社会各界对他们一直比较关注。元宝区从未松懈对这一群体的关心,针对农民工最迫切的就业需求,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方便其就业,从解决他们的经济来源入手,帮助他们在城里落下脚,尽快适应城里的生活。
从去年开始,元宝区把失业人员的就业培训重点放在了对进城务工农民的培训上。他们建立了兴东地区家政及编织、广济地区职业技能、金山镇焊工、电工、家政服务三个较有特色的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并且专门针对农民工开设相应的课程,向他们传授就业技能。
去年下半年,元宝区结合本地区餐饮行业比较集中的实际情况,联合多家大型餐饮、住宿酒店专门为农民工开办了几期餐饮服务培训班,并在酒店进行现场实习讲解,不仅达到了活学活用的讲课效果,而且在课程全部结束后,有一部分学习较优秀的农民工学员被留在酒店工作,解决了他们的就业问题。
来自凤城市东汤镇新兴村2组的石琼就是其中的一员。2006年她刚进城,对城里的一切都比较陌生,没有任何手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只是在一些小饭店打打零工,一个月只有三四百元的收入,日子过得相当拮据。去年她参加了六道口地区与谊江宾馆联合举办的餐饮服务培训班,经过两个多月的学习后被宾馆留用。现在她的收入比当初翻了一倍多,生活也渐渐好了起来。几年来,像这样参加酒店定向培训的农民工中有70%实现了就业。去年一年,全区大约有300多名农民工接受了就业培训,其中有50%实现了就业。
学本领创业扎下根
元宝区金山镇是一个比较有特点的地区,它处于城乡接合部,近几年由于支持工业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许多失地农民,这些人从村里进入镇里,成为“就近进城”的农民工。多年来,这些失地农民进城后的安置工作成为元宝区以及当地政府的一件大事。在他们的努力和扶持下,许多失地农民学到了本领,并且选择了自主创业,依靠勤劳肯干在城里扎下了根,让自己进城后的生活更精彩。
几年来,金山镇结合实际需要,切实提高了失地农民的就业能力。他们为失地农民开展了家政服务专业、计算机专业、机械加工专业等四期培训,目前累计参加培训的失地农民近600人次,其中有近100人实现了自主创业,并带动安置了更多的农民工就业。
今年37岁的王秀艳原是金山镇奶场村的失地农民,全家人赖以生存的四五亩菜地被征用后,她失去了生活来源。2005年,王秀艳参加了镇里组织的家政服务培训班,学成后开办了“好旺家政服务中心”。政府为她办理了优惠证,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为她减免了一定的费用,对她予以扶持。王秀艳的家政服务中心还吸纳了20多名失地农民做员工,帮助更多的失地农民实现了就业。现在,她的月收入达到2000多元,这样的收入在她以种地为生时是想也不敢想的。
生活摸到门儿了
在元宝区,农民工不仅就业难题得到了及时解决,面且生活上的琐碎小事也有人管。元宝区社区科普大学等相关部门从生活上关心着这个群体,及时为农民工举办了各种形式的日常科普知识培训,帮助他们更快地适应城里的生活。
刁飞是金山镇古城村的失地农民,户口“农转非”后,进城住上了楼房。可上楼后的生活一下子让他“摸不到门儿”了,为此他郁闷了好一阵。社区知道情况后,积极组织他参加了镇里的科普大学,不但学会了如何理财,更学会了如何让自己今后的生活越过越好。每当提起这些,刁飞都会不好意思地回忆道:“刚住上楼房,我连抽水马桶都没见过,不会用,到了科普大学才知道,噢!这玩意儿是这么使呀!”到现在,已有300多人次在科普大学学到了有用的日常生活小常识,他们在这些小常识的帮助下,过上了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