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媒体上的丹东 > 辽宁媒体
辽宁媒体

开启和谐之门的“金钥匙”

发布时间:2008-09-18  |  浏览:

辽宁日报2008年3月26日12版

     “村里定什么大事,不仅让俺们党员知道,还让咱帮着拿主意。这一下可好了,有了‘四议一审’,俺们党员不但说话有分量了,大家伙做群众工作的干劲也更足了。这真是把‘金钥匙’啊!”说这话的,是丹东市振安区金矿街道板石村74岁的村民王成广。作为全村一位说话颇有分量的“老资历”,在王成广的印象里,像他这样的农民党员和老百姓在村里的实际工作中,尤其是村里的重大事务中真正发挥主体作用,确实是当地这些年来不多见的一件新鲜事。

    “四议一审”即“村干部动议,村两委合议,镇(街)党委政府审核,党员大会复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大会决议”。通过在全区9个镇(街)33个行政村中推行村级重大事项民主决策 “四议一审”制度,个别村曾经出现过 “支部有劲使不出,党员说话靠边站”现象的振安区,如今政务公开透明,群众疑虑少了,党员热情高了,村民心气顺了,村干部开展工作困难也小了,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有了大事小情都好商量。于是,自然而然地出现了村风和畅、干群和谐、和谐万事兴的喜人场景。

寻找“金钥匙”

    振安区地处丹东市城乡接合部,下辖5个镇、4个街道,共有46个行政村。近年来,随着全区农村民主进程的不断推进,村民关于村级事务的各级上访事件也不断增多,严重影响和干扰了地区工作的正常开展。

振安区委组织部门在对全区村级两委班子建设现状进行深入调查时发现,正是由于有的村干部缺乏民主意识、管理经验,村务运作缺乏有效的制度和规范的程序以及镇(街)党委、政府对村民自治工作缺乏正确的指导,再加上区里多数村位于城市近郊,农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思想活跃,了解和参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的热情十分高,“缺”与“高”二者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才造成了以上那样的局面。

抓住“牛鼻子”

    为了走活农村基层事务管理这盘棋,振安区紧紧抓住规范村级事务的民主决策程序这个“牛鼻子”,在丹东市率先于去年5月制定出台了“四议一审”制度,重点对涉及修路、公益设施建设和集体资产处置等村级重大事项通过 “四议一审”程序进行民主决策。在进一步健全完善村两委联席会议制度、支部议事规则、村民代表会议和党员大会议事规则等相关制度程序的同时,他们还制作了党建工作制度板,统一印制了《村级重大事项民主决策(四议一审)记录簿》下发到各村,便于群众了解和监督。

     经过半年多的运行,目前,振安区所属的46个村中已有33个村对52件修路、占地、引进兴建企业、人员聘用、公益设施建设和集体资产处置、上调农民退休金等村级重大事项通过了决策。五龙背镇金山村就引进某造纸企业占地一事按照“四议一审”程序进行了民主决策,在党员大会复议时,大多数党员认为引进该造纸厂将给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影响村民的生产生活,提出了反对意见,最终这项提议被否决。同样,汤山城镇陡水、龙升、太河村、楼房镇东城村也以“四议一审”重新聘任了护林员。原来,在以前聘任护林员时,由于透明度不够,大家所知不多,很不满意。经过层层筛选,最终,这几个村选出了被广大村民认可的护林员。

    开启和谐之门

     2007年初,作为试点单位之一的金矿街道板石村开始在村级各项重大决策中推行“四议一审”制度。当年7月,板石村7组维修一段路面,不久又在灰菜沟门修建吊桥。在这两件事中,大量向村民的宣传解释工作并不像以前由村干部出面,而是由村里的党员和村民代表做,最后经过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拍板。

    “修路是好事,可以前,要把好事办好也是一个难题,修路占了谁家的地,影响了谁家的收益,都要挨家挨户做工作。现在我们可省事多了,村里修路、修桥,村里党员和村民代表就把工作给做好了。路,众人踩才能平!”板石村村支书高诗军如此感叹道。

     至今,高诗军还清晰地记得,在修路的时候,老百姓提前就把自家地里的玉米割倒了,经过谁家门前路基下的涵管都是各家自己掏钱,没有一家有怨言。7组村民杨庭文、宋玉福没等村里动员就主动拿铁锹把还是青棵的苞米铲倒了,根本没提补偿的事。这还不算,干这两件工程,村民还出义务工300多人次。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