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媒体上的丹东 > 辽宁媒体
辽宁媒体

环保能源“点亮”新农村

发布时间:2008-09-18  |  浏览:
辽宁日报2008年4月11日12版
   “不见炊烟起,但闻米饭香。”如今,用沼气做饭、照明,用沼液施肥,在凤城市四门子镇扈家村成为了一种时尚。
    村党支部书记教传好兴奋地告诉记者:“去年,我们通过向上争取资金,积极发动群众,建成沼气池40座。年底一算账,每户农民因此增收节支960元。今年村里将再建沼气池100座,全部建成后,全村50%的农户能用上洁净的沼气。”看得见的实惠,使扈家村农民建沼气池的热情高涨。
    通过在农村大力推广以沼气池、秸秆气化、太阳能居住等生态模式为代表的节能新技术,丹东市农村能源建设已逐步实现了由点到面的普及和推广,正积极向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区域化方向迈进。
    走进宽甸满族自治县双山子镇平陀村村民韩军的温室大棚,满目绿意融融,刺拐棒、大叶芹、刺嫩芽郁郁葱葱,长势喜人。韩家的厨房干干净净,拧开炉具开关,蓝色火苗呼呼直蹿。“耕种十亩田,不如建设一处‘四位一体’小家园啊!”韩军深有感触地说。
    2004年至今,平坨村的200多户农户成为“四位一体”生态户。猪粪全流进沼气池,院子里难见蚊蝇;做饭又省事又干净,再也不愁烟熏火燎,还可节约大量柴草;用沼渣、沼液代替化肥每亩可节约大约80元的化肥、农药开支,特别是用沼渣追肥、沼液喷施的山野菜产量高、口感佳,真是一举“多赢”。
    以沼气池建设为杠杆,全面推进生态家园建设,丹东打造出一条完整的“农村能源生态产业链”,将农村沼气建设与经济发展密切结合,“猪沼果、猪沼菇、猪沼菜”等特色生态产业模式得到广泛推广。
    过去,村民用0.5公斤秸秆连一壶水也烧不开,现在进到气化站能生产1立方米燃气,足够四口之家做好一顿饭。宽甸县牛毛坞镇牛毛坞村党支部书记白福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因为用上了秸秆气这一新能源,现在全村1100户有680多户少打柴甚至不打柴了,一年节约薪柴2400多吨,节省打柴用工4800多个劳动日,转化作物秸秆及菌棒、蘑菇方等农业生产废弃物550多吨。省时、省力不说,仅做饭一项,全村每年就能节约24万元。”
    植物生物质能源是一个巨大的太阳能仓库。丹东市创新农村能源管理体制机制,通过政府主导、企业运作、信贷支持、部门服务,实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梯次推进,使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发展迅速。目前,已在宽甸、凤城、振安区等地建成8处气化站,每处供气规模都在300户以上。根据农业部门的规划,3年内,丹东将发展生物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100处,5万农户将告别柴草灶。
    3年前,有5000多户居民的凤城市宝山镇,家里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的不超过30户。而到去年秋天,这个数字超过了400户。农民说:有了热水器,一年四季热水长流。特别是下地回来,两脚泥一身汗,洗个热水澡,又干净又解乏。
    冬日里,走进丹东农村,你会看到一个奇特的景观:家家户户的房子前都连着一个塑料大棚,其实这是农民自制的太阳能取暖设备。它以住宅正面的墙体为依托,在其前面扣上一个塑料大棚,利用塑料大棚吸收阳光热量并传递至室内,从而实现取暖,室温因此提高6℃~8℃。这种设施一次性投入不过二三百元,却可以使用好几年,而每年至少能节省上千元的取暖费。
    这些简单的节能方式,以其显著的能源、生态和经济效益,很快实现了普及和推广。
    到2007年底,丹东共推广太阳能居住模式160万平方米,计2万户;围绕畜禽养殖场环境整治和生态农场建设,共兴建大中型能源环境工程35处;完成高效节能炕灶20万铺,计15万户。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