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媒体上的丹东 > 辽宁媒体
辽宁媒体

活跃在农技推广一线上的“老黄牛”

发布时间:2008-09-18  |  浏览:

辽宁日报2008年8月15日

   在宽甸满族自治县毛甸子镇,说起农业站的李树彬,农民们总是赞不绝口。30多年来,他走村串户为广大农民“传经送宝”,经常“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被农民亲切地誉为农技推广战线上的“老黄牛”。

    1976年11月,李树彬中专毕业来到毛甸子镇农业站做起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他一心扑在工作第一线,通过引种试验、示范推广,将适应该镇高寒冷凉山区水稻品种改变成旱育苗、发病少、苗齐苗壮的水稻。在他多年不懈的努力下,如今该镇山区冷凉土水稻由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每亩200公斤至250公斤提高到每亩650公斤。

    现代农业技术只有被广大农民真正掌握才能变成现实生产力。为培训农村实用人才,李树彬组织创办了集试验、示范与教学为一体的科技科普示范基地。为了实行现场直观教学,他在自己家盖起了大棚,把承包口粮田变成了农业中心新技术、新品种、新农药化肥试验田。为了搞好科普宣传,他常常几天回不了家,经常吃住在村组,为农民巡回指导。

    近年来,毛甸子镇党委、政府根据当地的资源优势,确立了以烟草为主多种产业齐动并进的发展思路。作为农技推广人员,李树彬深感责任重大。辽东地区短梗刺五加种子成熟度低、出苗差、时间长,他和全站同志攻破技术难关,首创当年播种、当年出苗,出苗率由过去的35%提高到70%以上。同时,他和农技工作人员走村串户,传授技术,服务农民。他们首先在东沟村引导农民发展刺五加、山野菜、林下参,在毛甸子村、宝石村等确定了14个科技示范户,又先后请省、市专家讲课十余次,现场实施指导50余次。收获之际,李树彬又主动帮助农民联系销售。经过几年的努力,该镇的中药材从无到有,目前已发展到3000多亩。

    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30年如一日,李树彬兢兢业业地做着自己的本职工作,把多年积累的经验和技术无私地传授给农民。他先后推广酸性土壤改良1.5万多亩,推广杂交玉米43个新品种,推广先进技术186项,获得经济效益3000多万元;在国家级刊物发表文章5篇,获得省、市科技成果奖3个。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