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日报2008年8月25日
“这炉子怎么什么都能‘吃’啊?垃圾也能变成‘气’,你说稀奇不稀奇?”在宽甸满族自治县永甸镇河口村刚刚投入使用的生物质气化站内,记者和村民们亲眼看到,司炉工将塑料袋、破皮鞋、海绵等可燃垃圾放入多功能垃圾制气发生器,并点火使之燃烧,经过过滤、净化、除尘等处理,不到5分钟,垃圾变成的可燃气就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了各家各户,在场的群众无不啧啧称奇。
5分钟后,记者走进村民王丽娟家中,她正准备做午饭。只见她打开阀门,顿时一股蓝色的火苗呼呼蹿了起来,两分钟后,一盘摊鸡蛋就做好了,香味代替以往的烟熏火燎溢满了这个洁净的农家小院。王丽娟一边将一壶水放在灶上,一边说:“听说一斤(0.5公斤)垃圾就能产生一立方米燃气,成本降低了,所以俺们每立方米燃气只花4毛钱,而且村里的垃圾有法儿处理了,环境也更美了!”记者在王丽娟家的厨房里看到,这里不再是人们印象中农村的柴禾满地、墙壁乌黑的旧模样,取而代之的是摆放整齐的餐具、厨具与雪白墙壁的新面貌。
正像王丽娟所说,美丽的河口村是远近闻名的旅游村,青山绿水不仅是乡亲们赖以生存的好环境,也是增收致富的好资源。然而1600多村民再加上每年50万人的游客,一天就能产生一吨垃圾。设在上河口村两山夹沟里的垃圾堆放场已经堆满了,必将对旅游产业造成影响。正在村委会主任倪景东一筹莫展时,丹东市环保部门了解到了这一情况,积极推动河口村改造其原有的秸秆气化站为生物质气化站,全部消耗村里的可燃垃圾。
8月14日,生物质垃圾气化站终于竣工并投入使用。倪景东高兴地说:“垃圾场的可燃垃圾将陆续成为原料,村里也设了两个保洁的岗位,专门负责每天到各家各户收集垃圾并进行分类,对于可燃垃圾直接送到气化站,司炉工两人烧火、全村做饭,冬天还能取暖,垃圾不够的情况下可以用玉米秸秆、稻壳、玉米芯、锯末、食用菌盘等代替,在生成燃气的同时还能产炭,真是既省钱又省事、既环保又节能啊!”他介绍说,新建的生物质气化站比过去的秸秆气化站先进得多,秸秆、稻壳、玉米芯、锯末等所有可燃垃圾均能利用,原材料成本降低,使老百姓的用气费用下降,很受农民欢迎。
丹东市环保部门的工作人员介绍说,这个项目是丹东生态市建设推广项目,生物质气化站总投资23万元,将可燃的废物垃圾点燃,投入多功能垃圾制气发生器,经低温燃烧、过滤、净化、除尘等几道技术流程处理,清洁环保的燃气就产生了。它的建立不仅能变废为宝,将不能降解的“白色垃圾”等都变成燃气,而且实现了二氧化硫减排。
据了解,丹东市政府从2006年开始实施“新型能源普及工程项目”,将在3年内由丹东市某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在全地区承建100座像这样的生物质新能源气化站。到今年底,将有25座示范气化站建成运行,近2万吨农村生活可燃垃圾和废弃秸秆将变成“燃气”,近2万户农村村民将燃旺新农村新生活的“火苗”。届时,生物质制气年累计节煤10万余吨,消耗近2万吨农村废弃秸秆和生活可燃垃圾。按节煤统计,约减少废气排放量9万吨,减排各种污染物4230吨,其中减排二氧化硫1280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