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媒体上的丹东 > 辽宁媒体
辽宁媒体

依靠科技做大“金果产业”

发布时间:2008-10-07  |  浏览:
辽宁日报2008年9月23日12版
      今年秋天,什么都无法掩饰东港市长山镇山东村蓝莓科技示范户赵须斌丰收的喜悦,他对记者说:“现在蓝莓市场供不应求,外地客商直接到家门口来收购,根本不愁销。今年这几亩产果的蓝莓保守说也能带来30多万元的收入,这不我又发展了230亩。 ”如此的丰收离不开科技的强力支持,丹东市依靠先进的农业技术,把蓝莓、草莓、树莓这样的“金贵”小浆果做大成“小金果”,使之形成强势的“金果产业”,不仅成为当地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更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路子。
  小蓝莓孕育大希望
  其实,赵须斌最初尝试种植蓝莓的时候,情况与现在完全两样,蓝莓的防寒越冬等技术难题着实让他费了不少神。最让他难忘的是,最初种植的27亩蓝莓经过寒冷的冬天,存活下来的蓝莓苗就剩下了五六亩。正当他心急如焚找不到解决方法时,是科技的力量“救”了他。丹东市科技局农业处了解到这个情况后,马上请专家现场指导,研究出人字架式安全越冬方式,及时挽救了受寒受冻的苗木。一冬过后,赵须斌的蓝莓园从几乎没有产量到产果500公斤左右,实现了稳产丰收。
  丹东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宜种植蓝莓,但仅靠自然条件进行苗木培育很难使产业做大,攻克苗木培育等技术难题才是做大蓝莓产业的关键。
  自2000年开始,丹东市科技局等科技部门为蓝莓产业的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蓝莓被列入市技术攻关项目和省重大科技项目。几年来,丹东市建起了蓝旗、金山、板石3个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和3个蓝莓种苗繁育中心,从引进的80余个国外蓝莓品种中选育出14个适合丹东地区的品种,在当地进行试种及推广。由辽东学院、丹东农科院、丹东市蔬菜研究所和东港果树站组建的4支蓝莓专业技术服务队进行分区域技术服务。丹东的科技部门还与全国蓝莓首席专家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并把丹东作为全国小浆果行业科技项目试验示范基地,及时解决生产中出现的技术难题。在几年的努力中,他们研究出的温室、冷棚等栽培技术,填补了国际空白,吸引了其他省市的许多客户前来参观和引种苗木。
  目前,丹东市的蓝莓产业化基地建设已初具雏形,并且形成了一个产业链条,带动了特色农产品的深加工。随着产学研合作的逐步加强,现在丹东的一些企业与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大连工业大学等院校开展技术合作,已经研究、开发出蓝莓酒、蓝莓色素、蓝莓饮料等6大系列深加工产品,既保障了农民收入的稳定性,同时也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做大了产业。
  小草莓变成小“金果”
  丹东的草莓也是以技术为依托迅猛发展起来的,现已成为当地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以前,草莓在丹东地区是以自然条件下露地栽培为主,其鲜果产品只能在五六月份上市,而且产量低、收入少。为此,近年来在引进、总结国内外生产新技术的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丹东市制定了“大力发展日光温室生产、适度发展早春大棚生产和有计划发展露地生产”的战略,同时推广了一年两茬、粮莓复种、温室蜜蜂授粉等20多项新技术,形成了温室、早春大棚和露地3种栽培形式及合理的生产布局。目前,全市草莓综合生产新技术普及率已达70%以上,草莓生产的科技含量居全国前列。
  特别是在草莓种苗脱毒组培工厂建立后,先后有多名技术人员到沈阳农业大学专门学习草莓脱毒组培技术,并请沈阳农业大学和省农科院以及国外的专家前来指导。脱毒组培苗的应用,在生产上已取得了增产、改善品质的明显效果,深受农民的喜爱。目前他们每年生产400万至500万株脱毒组培原种苗,可扩繁良种苗两亿多株,栽植3万亩,增产1万吨,增加社会效益5000万元。
  如今,丹东有机草莓种植、出口数量和产值约占世界有机草莓种植和产量的10%,出口数量和产值约占我国有机草莓种植和产量的85%,有“世界最大有机草莓庄园”之称。
  小浆果做成大产业
  近几年,丹东市的蓝莓、树莓、草莓等小浆果产业在科技的推动下得到了快速发展,每年投入科技专项资金达100万元,科技在推进丹东小浆果产业发展上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现在,丹东的树莓种植面积大约有1万亩,一般亩产量在1000公斤左右。但树莓易烂果、缺乏栽培管理技术等技术难题成为制约其继续发展的瓶颈。所以,及时更新品种、研究出新的栽培技术,以此拉动树莓产业化进程已成为当务之急。
  针对这些问题,丹东市科技局通过开展科技攻关,积极引进新品种。去年,丹东市科技部门引进了“晚红”、“秋红”两个优质、高抗、高产树莓新品种,利用新品种不拱架、采摘期晚的特性,进行试验示范研究。项目完成后,年可繁育树莓种苗100万株,年更新推广种植面积2000亩,带动1000户农民种植生产,年可实现经济效益4000万元以上。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