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媒体上的丹东 > 辽宁媒体
辽宁媒体

丹东“生活互助”成民生品牌

发布时间:2008-11-17  |  浏览:
辽宁日报2008年11月7日12版
   本报讯 记者蔡晓华报道  当年,被誉为“闪耀着共产主义思想光辉”的生活互助由鸭绿江边飘向全国。如今,生活互助在活动内容、活动方式、活动载体上得到了不断创新和发展。通过温暖工程、开展包户扶贫等活动,丹东市总工会对困难职工群众展开了就医帮助、就学资助、法律援助等多方面帮扶,以生活互助为基础的帮扶工作已经成为当地民生工程的重要品牌。
  时光荏苒。从1958年丹东丝绸一厂的邓玉芝等发起的“姐妹互助组”至今,职工生活互助活动在丹东已经走过了50年的历程。而在企业内部,职工生活互助已逐渐由单一的劳务互助向较高层次发展,由解决个别职工困难的简单互助向解决职工群体利益的方向发展。丹东东发集团是由国有丹东热工仪表厂转制的民营企业。建厂以来,职工互助活动伴随企业走过了40多年。特别是1990年到1998年企业转制前,这期间职工生活互助遇到了新的挑战,70%的职工家庭都有下岗待业人员,困难职工由过去的30余人一下子增加到120多人。为了帮助职工们渡过难关,公司工会发动13个专业互助组帮助职工解决租房、借款、护理、找工作等困难。在工会的协调下,企业把外协生产的部件拿回来,用于解决困难职工家属子女就业问题。这个办法实行后不到一年时间,企业困难职工家庭下降了一多半。 1998年转为民营后,职工互助有了新发展,企业建立了职工爱心互助会,成立了关爱员工基金会。这些年,爱心互助会向困难职工借款15万元,为57名职工解决了各种生活难题。关爱员工基金会已筹集资金20余万元,使85名职工得到及时救助。
  在丹东市总工会的积极推动下,生活互助活动已由企业内部互助扩大到行业内部互助及社会化互助。为了使困难职工得到更多的帮助,丹东市总工会跳出工会小圈子,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不断拓宽帮扶渠道,将职工生活互助打造成能够持续产生 “恒温效应”的帮扶大平台。
  为了让棚改新区回迁困难群众住得进、住得稳、住得好,丹东市总工会先后建立6个工会帮扶站,全市76个党政机关、63个企事业单位与棚改新区建立了帮扶关系,使棚改新区困难群众的帮扶救助工作基本实现了全覆盖。为解决贫困家庭子女入学问题,每年进入高校招生录取阶段后,丹东市总工会都要联合一些部门开展“温暖助学募捐”活动,决不让困难家庭的孩子因交不起学费而上不了大学。此外,他们先后与丹东市振兴区医院、妇女儿童医院联合建立了困难职工扶贫医院,缓解困难职工住院难的问题。 2006年,丹东市总工会与一家中医诊所联合建立了困难职工就医救助诊所。他们还建立了工会志愿者、劳模志愿者和职工志愿者3支队伍,常年开展困难帮扶和社会公益活动。
  生活互助造就的伟大精神穿越50年时光,依然具有激荡人心的强大力量。2000年以来,丹东市总工会先后建立了7个困难职工帮扶中心、8个工会帮扶站、8所困难职工就医救助医院、2个困难职工就医特色诊所、19个扶贫超市、79个技能培训基地、105个就业安置基地。通过各种帮扶形式,丹东市总工会共筹集资金4487.82万元,救助困难职工145111人次,资助困难职工子女上大学1765人,实名制安置下岗失业职工1万多人。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