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伟日记里关于房子的故事
发布时间:2008-12-24 | 浏览:
辽宁日报2008年12月5日
昨晚,我又把日记整理一番,真可谓感慨万千。”30年前,时为凤城师范学校二年级学生的顾伟,写下了第一篇日记。从此,他天天不辍,至今已有83本之多。坐在宽敞明亮的客厅里,顾伟翻开一本本日记,往事又涌上心头。 “这二三十年,咱家住房的变化太大了! ”
带小院的平房
1979年底,从凤城师范学校毕业的顾伟,被分配到丹东市第五中学,成为一名教师。1983年2月4日这天,顾伟结婚了。
比起那些苦等苦熬住房多年的人,顾伟很幸运——婚后不到半个月,他就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空间。虽然,这只是学校分给的一间建筑面积12平方米的平房。即使如此,顾伟还是成了众人羡慕的对象。在同事看来,顾伟的房子把头儿,有一个小院,可以自己搭建棚厦。
有了家,顾伟便自己动手,在院子里接了一个只有4平方米的厦子做厨房;在12平方米的正房内,他精心设计了一铺炕,又把所谓的客厅、书房、餐厅都纳入其中。屋内的摆设十分简陋,一对铁腿沙发,是父亲从沈阳带过来的;一个装有穿衣镜的立柜,是淘换的二手货。尽管如此,夫妻二人很知足。
当年年底,为了照顾怀孕的儿媳和即将出生的孙子,顾伟的父母从沈阳来到丹东。于是,顾伟又在院子里盖了一间6平方米的厦子,作为二老的卧室。 1984年4月14日孩子呱呱坠地时,这个5口之家的居住面积仅为22平方米,其拥挤程度可想而知。
“火炕扒开已四番,屋中仍然跑煤烟……云乡千里晓梦甜,妻子惧呼惊开眼,醒罢扶妻羞滴泪,窗前风雨满屋烟。死神昨夜又重来,地狱之门已洞开。痛下决心修炕灶,不让煤气酿成灾。 ”从1983年到1984年的两年间,顾伟记了3本日记,里面数次记录了家里煤烟中毒的经历。当时的住房,做饭取暖都得烧煤,顾伟一家因此多次煤烟中毒。乐观的顾伟选择打油诗这种体裁,把这个当时较为普遍的经历写进日记里。
现实大大超越梦想
顾伟在1983年10月15日这天的日记里,没有任何文字,只有一幅用彩色蜡笔绘就的图画。
当天,顾伟登上菊花山顶,向振兴区六道沟一带俯望时,出现于视野中的是大片大片的菜地和一排一排的平房,几栋二三层的小楼零零星星“点缀”其中。顾伟在日记里画下了一幅高楼林立的图画。 “那时,我想象的最高楼是15层。而现实大大超越了我的梦想。 ”
在平房里生活了整整7年之后,1989年7月,顾伟居住的那片棚户区动迁了,一家人在锦江山后侧租了一间6.6平方米的厦子。这是顾伟妻子的朋友帮忙租的,每月30元的租金和清新的空气,让一家人感觉很划算。只不过,这里老鼠成灾。怀着对新居和美好生活的渴望,1990年12月11日,酷爱读书的顾伟在日记里以《我的书房》为题,写下了对书房的渴望:“我未来的,必将出现的书房,多少次出现在我的梦中啊!这一年来,我又增加几百册高质量的藏书。到目前为止,纯精装书籍,可以存放一个书橱了,恐怕一个还装不下……当三大书橱并列室中,那是何等壮观啊! ”
经过两年多的企盼,1992年1月23日,顾伟一家终于回迁,住上了建筑面积64平方米的两室一厅楼房。他在日记中写道:“今天太累了,但又不能不记下这个一生中令人难忘的日子。上午,赵老师就来山上,帮助收拾。中午,学生贾永利来了,邻居也都来帮忙……为庆祝乔迁之喜,田野挑起了1000响长鞭。霎时,爆竹炸响,众人瞩目,妻子捂耳我竟笑得嘴都合不上了……”为了尽快搬入新居,顾伟动手为新家打制了床、床头柜、书橱、壁柜、艺术品柜等家具,就算是装修了。
不过,时间不长,因为没有单独的书房,顾伟便再次做起了住房梦。直到2001年9月29日,顾伟再次乔迁,更换了面积为120平方米的三室两厅。那天,新房也“走进”他的日记:“苦乐人生几十年,朝霞阅遍望青山。借得朋友车一辆,世纪今秋喜乔迁。 ”这次,顾伟终于如愿以偿:一间18平方米的书房,让近万册藏书有了“立足”之地。
三次更换住房,作为生活必需品的卫生间也经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变迁。无论单位分配的平房,还是租赁暂住的棚厦,顾伟一家都不可能拥有只属于自己的卫生间。刚住楼房时,顾伟家的卫生间仅2平方米,因为空间小,只能摆放一台单缸洗衣机,至于热水器,根本就没地方安装。第三次更换住房,顾伟家的卫生间大了。“买房前,我对妻子的10项承诺里,就包括更换双缸洗衣机和安装热水器,这不,都兑现了。 ”显然,他非常知足。
从单位分房到自己买房,顾伟的感触和体会是:“改革开放30年,不但改善了物质生活条件,也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单位分房时代,人们等、靠、要,人们争抢、攀比;自己买房时代,是靠个人的勤奋劳动来改变生活,没有人争抢了! ”
前几天,顾伟从新闻中获知,现在我国的人均住房面积是28平方米,“我们家超过这个标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