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说明:正在表演的朝鲜族顶瓶舞(上);丹东单鼓(下)。
钟元成 本报记者 蔡晓华文/摄
王有臣小的时候,他的姥爷和舅舅都是“烧香的”,也就是单鼓艺人。从小不经意间的耳濡目染,使王有臣在不知不觉中为后来学习这项艺术打下了根基。因而,他43岁开始学徒后,仅一年工夫便学成并升任“掌坛”之位。
“掌坛”,是单鼓艺人班的“领导者”,所有表演的项目都得会。王有臣的出色表现,使他成为自己姥爷的接班人。 “现在的年轻人,大多不喜欢(单鼓)。 ”虽然老人已为自己选定了接班人,但目前单鼓所处的境地与20多年前相比大相径庭,心中有一种说不清楚的忧虑。而每次外出表演时,屋子里都挤满了人,这又让老人有了一种忧中有喜的感觉。
传承,需要“接班”
生于民间、长于民间、活跃于民间的民族艺术,大都是口头相传。随着传承人的去世和市场需求的锐减,一些民间艺术已经失传,或正在面临失传的危险。
早在3年前,王有臣就让当时年仅16岁的外孙王杰学习这门艺术,并确定为自己的传承人。令老人欣慰的是,王杰对此有着浓厚的兴趣,虽然他至今尚未出徒。 “挺好的,都是冬腊月农闲时有活,不耽误事,一年还能有五六千元的收入。 ”年轻的王杰很会算经济账。而其他季节,王杰则外出打工,用尚还稚嫩的肩膀,撑起这个贫困的家。
目前,代表性传承人相对较多的,是代表辽宁地区最高水平的丹东鼓乐,但也仅仅是10余人之数。而令人欣喜的是,活跃在乡土间的大孤山王家、马家店王家、蓝旗袁家、宽甸戚家、振安区王家等丹东地区有名望的鼓乐班,为这门艺术的传承带来了希望。
相比之下,像宽甸八河川皮影戏、满族婚礼、满族年俗、朝鲜族顶瓶舞等,却面临传承人更少的现状。“大部分都处于濒临灭绝的状况,这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密不可分,是历史的必然。”丹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吉武的话语透着几分无奈。
这种“历史的必然”里,还包含非物质文化遗产失传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没有市场需求。像今年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丹东满族制作工艺和准备明年申报市级名录的蓑衣,已经失去实用价值,就面临这一问题。对于这类项目的保护,最终只能以博物馆的馆藏形式,作为一种记忆珍藏。
而丹东单鼓、丹东鼓乐的市场需求,都受季节等方面的限制。王有臣说,他的单鼓艺人班每年能干60多场 “活儿”,主要集中在农历的十月以后;鼓乐则往往出现在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等特殊日子。
在丹东目前拥有的13项国家级、省级和市级保护项目中,丹东米叉子较为独特:虽然它拥有的市场最大,但因为科技的发展,其传统工艺面临失传的危险。
“民间艺术是一个地方的根基、母体,甚至是命脉。但是东北一些地方的民间艺术却随着传承人的逝去已经或正在消亡。辽宁省有40多个民族,不同的民俗积淀下来,造就了千姿百态的民间文化、语言文字、民间传说、手工技艺、民俗……在现代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许多民间文化逐渐失去了观众,有的甚至濒临灭绝,丹东单鼓就曾经面临这一问题。 ”著名单鼓音乐专家、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丹东市文化局局长刘桂腾如是说。
生存,一个共性的问题
“目前,丹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处于抢救、挖掘、整理、研究阶段,这本身就是一种保护。 ”张吉武说道。
普查是一种很好的挖掘形式。在最近一次历时5个月的普查中,文化部门基本摸清了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蕴藏总量、项目类别、分布情况以及生存现状,不仅为下一步进行的保护奠定了基础,更有意义的是,普查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到了这些民间财富的宝贵之处。
在“抢救”方面,一个颇具代表性的范例是宽甸八河川“王氏皮影”。面对这个差点就离家出走的民间财富,从2006年至今,宽甸满族自治县和丹东市文化部门共同资助近3万元,为“王氏皮影”购置灯光、乐器、音响等设备,使之具备演出的条件。同时,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抢救和保护工作。
曾经濒临灭绝的丹东单鼓,通过文化部门集中搜集、整理后,已经逐渐形成了全省单鼓艺术研究、创作基地,并由此产生了具有全国性影响的专家和著述;在青山沟满家寨、丹东市群众艺术馆建立了单鼓传承、表演基地;站前小学将丹东单鼓纳入学习课程,200多名小学生将继续承载单鼓的明天。
然而,一个现象不能不令人深思:“丹东制造”、取材于单鼓的文艺作品《满乡乐》、《太平盛世》、《东陲边鼓》等,参加各种赛事好评如潮,均获奖项,但在现实中却很难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嫁接旅游,一种有益的尝试
今年春天旅游旺季时,宽甸八河川“王氏皮影”入住某景区。因为没有与景区门票捆绑收费,仅三四天工夫,“王氏皮影”不得不从热闹的景区撤出。
相比之下,八河川“吕氏皮影”就幸运得多了。早在2003年,青山沟景区就将其与丹东单鼓一道引入“满家寨”,建立了一支30多人的演出队伍,使这些曾经走村串户的表演者,有了固定的表演舞台和固定的工资收入。同时,这支演出队伍,也为青山沟平添了一道人文风景,皮影和单鼓表演成为多数游客必看的项目。而四川羌族地区的旅游景区,羌族文化表演活动很活跃,丰富、延伸了旅游内涵。
基于这种可以借鉴的尝试和探索,一个想法在张吉武脑海诞生:“目前,丹东旅游景点缺少的就是文化内涵,将适合与旅游嫁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引入景区,既可以弥补这方面的缺憾和不足,拓展旅游资源,也解决了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生存问题。 ”而像满族荷包、满族剪纸、满族和已经完成挖掘工作的泥塑等项目,可以纳入旅游产品开发之列。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应该单纯为了保护而保护! ”这意味深长的话语,诠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真正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