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山上小学的时候
发布时间:2009-02-25 | 浏览:
辽宁日报2008年12月26日
丹东市振兴区山上小学位于城边一个高高的山坡上,山上小学实施的“特殊少年儿童快乐成长计划”为农民工子女构筑起了一个幸福的家园。
12月22日下午,记者来到山上小学。操场上一群学生正在上体活课,天气有点冷,但丝毫不影响孩子们玩耍的热情。
操场边一间蓝色彩绘小屋格外惹眼。学校党支部副书记代晓东告诉记者,那是学校的爱心超市,说着指着操场上一个穿红棉袄的小男孩说:“那孩子叫李文豪,他身上的棉衣就是爱心超市捐赠的。几天前他还哭着说冷,想回安徽老家呢! ”阳光下,李文豪在嬉戏的队伍里奔跑着,跳跃着,小小的身影宛如一团跳动的火焰。
2000年以来,位于城市边缘的山上小学陆续接受了一批又一批来自南北两地进城务工者的孩子。目前,全校115名学生,农民工子女达58名,占到了50%。
随着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家庭贫困儿童的到来和增多,山上小学学生整体的整齐划一被打破,这些在性格、口音、行为方式上具有特殊性的孩子有的很难融入集体,有的渐渐被集体孤立,还有的在学习上表现出沉默不语、成绩退步的现象……在学生群体中,这些孩子逐渐成为集体中的“特殊”群体。
“如果不能及时从思想上改变、从情感上温暖、从心理上疏导,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势必会受到影响。人们常说不能让这些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我们要做的正是这一点。”一直从事大队辅导员工作的郭宜春老师深为孩子忧虑,也正是这个原因,山上小学在丹东市率先实施“特殊少年儿童快乐成长计划”,创建了快乐成长工作站。学校对特殊学生的帮扶也从过去的“手拉手”活动拓展到一个新的领域——在精神上扶持,在物质上扶助。
作为工作站的重要媒介之一,爱心超市深受学生的喜爱。走进蓝色小屋,在爱心超市,记者看到各色物品琳琅满目,墙壁上的表格,写满了捐献物品种类、数量和捐献单位。自2006年成立以来,爱心超市宛如一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各种捐助源源不断。
然而在爱心超市运行一个阶段后,细心的郭宜春发现中高年级的贫困学生似乎不太情愿接受这份好意。在她的“旁敲侧击”下终于探得究竟,原来大部分学生都有着较强的自尊心,爱心超市无私的奉献在他们看来无异于一种“施舍”。
为了让贫困学生能安心接受帮扶,学校开展了“爱心交换”、“我付出,我快乐”等让贫困生通过以物换物、做好事、参加义务劳动、提高学习成绩的形式得到奖励性扶贫资助,这样孩子们在心理上获得被需要、也能帮助别人的满足感,同时让他们也明白贫困不等于等待帮助,要靠自己的努力来摆脱贫困。
为了进一步深入了解这些学生的心理活动,寻找一个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及时排解他们心中的烦恼和忧虑,学校少先队和卫生室联手开展“心灵手拉手”活动,给每个学生发一本“交心本”,遇到什么烦恼、误解、不开心的事都可以记在本上,然后找一个自己可以信赖的家长、老师、同学求助或倾诉。
三年级的陆阳阳同学,一家三口挤在只有七八平方米的小偏厦子里,父母靠收废品为生,常常照顾不上她,天凉了,她还穿着拖鞋。在“交心本”上,她说自己特别渴望有一双新鞋。班主任张丽若老师看到后,领着孩子去市内买了新鞋,还带孩子逛书店买了一些课外书。
在快乐成长活动的实施推进下,山上小学全校师生已将互帮互助,容纳外来学生内化成一种自觉的行动,手拉手、献爱心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