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媒体上的丹东 > 辽宁媒体
辽宁媒体

“特殊园丁”唤回迷失的灵魂

发布时间:2009-02-25  |  浏览:
辽宁日报2008年12月30日
  12月8日,费某人生的最后一天。
  “还有什么心愿? ”这是看守所民警在她临刑前的一句问话。费某泪如雨下,朝向北京砰地跪倒,“王管教,未能再见您一面,是我最大的遗憾。您放心,若有来世,我定做好人。 ”
  王管教,王晶。此时,正在北京出差。当费某的话通过手机转到她耳中之时,她泪湿双眼。
  这个曾经害人无数的毒贩,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的那颗心,终于被善良驱走了罪恶。
  费某的思想转化,是王晶以情攻心的成果。
  打开看守所沉重的铁门,位于最里面的是管教办公室。这条长150米的走廊,王晶来来回回走了13年。
  13年,她出资捐物三四万元,帮扶数百名在押人员。
  13年,近30名犯人的爹妈、孩子成了她的异姓父母和子女。
  13年,她令近2000名监管对象迷途知返。
  ……
  这就是王晶,丹东市看守所唯一的女管教。她像一个“特殊园丁”,唤回了一个又一个迷失的灵魂。
  和风细雨
  同事说,王晶豪爽,说话办事风风火火。但面对女犯时,她却从来都柔声细语。 “轻说话、轻走步、轻关门”,这是王晶为自己定的规矩,“要在每个细节上给犯人以尊严。”
  29岁那年,王晶转岗到看守所。她要面对的是一个特殊群体,杀人者、贩毒者、抢劫者……年轻的王晶一筹莫展,这可怎么干?
  学习,成了王晶要胜任新工作必须走的“华山一条路”。向前辈学,于是,许多“老管教”的办公室中就多了一位经常拜访的同事;向书本学,她翻阅了大量监管犯人方面的资料。
  学来的东西,王晶用一句话总结,“尊重在押人员的人格,保障她们的合法权益,是做好管教工作的前提。 ”
  法无情,执法者有情。有人说,王晶不是在管犯人,而是在交朋友。
  1996年,钱某被关押到丹东市看守所。一次去开庭,天很冷,王晶追上去帮她系紧了上衣扣子。后来,她去监狱服刑,临行前,王晶把两个苹果塞到了她的兜里。
  两件小事,温暖、感动了钱某10年。早日出来报答王管教成了她在监狱中努力表现的动力。 2006年,她刑满释放后的第二天,就来到丹东市看守所,在王晶面前应声跪倒,“管教,我是来报恩的! ”
  一个友善的举动,甚至一个鼓励的眼神,都可能让犯人重拾“二次为人”的信心。这就是王晶一直坚持的“以人为本,文明管理”的力量。
  有人问王晶,为啥对犯人那么好,她们都做过坏事。王晶的回答简单而有力:“管教所做,可能会影响他们今后的善恶与否。 ”
  2003年4月,双目失明的关某因涉嫌诈骗罪被刑拘。她孤身一人,入监后没人来探望。这时候,是王晶使她的心中见到了“阳光”。王晶发动全监人员帮助她;没有可换洗的内衣裤,王管教给她买了十多套……14个月后,关某被判监外执行。她要还债,给王晶送来500元钱。王晶婉拒:“我别无他求,只要你好好做人。”这句话,她铭记心底,再未“重操旧业”。
  13年,王晶为犯人捐钱早已超过了她几年工资的总和,最多的一笔1万元,是她的立功所得。每个人都想通过各种方式感谢她,而她想要的唯一回报就是,不要再犯罪。
  又何止金钱!王晶对女犯们的援助还有法律。她曾为不懂法的郑某请来丹东的名律师,使自认为必死无疑的郑某判了死缓;她曾依法帮助一个犯人的母亲要回了被骗的10万元钱……
  一封封写在牙膏盒、饼干盒上的“特殊感谢信”,已经过百。 “这不仅是她们对王晶个人的感恩,因为王晶的背后,连着的是公安以及党和政府。 ”丹东市看守所指导员高星光这样评价他的下属。
  拯救心灵
  “灵魂的工程师”,人们这样赞美教师。而对于犯人来说,管教又何尝不是“师者”?
  “改变扭曲的心灵,引领着她们一步步走向光明。 ”王晶说,这才是她最大的责任。
  然而,这个“师者”不好当。女犯的身心,有共性,但差异更多。年龄上,老、中、青;案情上,有故意、有过失;心理上,有人因绝望而想自杀,有人会因抑郁而自闭……对于这些,王晶需 “因材施教”。
  怎样把正确的思想灌输到犯人的大脑之中,进而生根、发芽,是个大学问。
  班上的八小时,王晶多数时间都把办公室移到了监舍之中。她和女犯一唠就是半天。她说,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在两类人之间架起一道心灵的桥梁,进而解开每个人心里的“疙瘩”,消除她们的戒备心理。
  丹东市的梁某,因故意杀人一审被判处死刑。入监后的她始终一言不发。
  “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
  “有,但太难,没敢向您提这个请求。”
  “放心,我一定尽力。 ”
  梁某的心门一点点打开……
  16年前,梁某与丈夫离婚。这么多年,前夫从未让她见过女儿。一审判决,令她对孩子的想念愈发撕心裂肺。 “我多想抱一下她呀! ”梁某扑在王晶的身上放声痛哭。
  王晶替梁某寻亲之旅,就这样开始了。几个星期的周折,人找到了。但梁某的前夫却是更大一道难关。最后,是王晶的数次造访,感动了这个一直在怨恨前妻的男人。于是,母女相见。
  目前的梁某,乐观而又向上,表现十分积极。
  细致而又全面的思想工作,卸去了女犯们心里的包袱,更使她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因盗窃罪一审被判处一年有期徒刑的韩某这样哭诉,“管教,您使我学会了如何做人,您救了我的心。 ”
  多年来,在王晶分管的3个监室中从未出现过任何大小事故。非但如此,仅这几年,就有16人积极检举犯罪线索,其中两人立功减刑。
  “对她们,惩罚终究不是最终目的,我希望通过改造让她们获得幸福而有意义的人生。 ”
  有这样一个奇迹,王晶管教过的犯人,几乎没有重新犯罪者。
  “墙外”大爱
  看守所道道高墙,隔开了两个世界。墙里的犯人对墙外的家人总有这样那样的牵挂。
  墙外的事,如果王晶不管,没人会说一个“不”字。但事实是,她对“墙外”的付出不比“墙内”少。 “家人的安乐,才是她们安心改造的最大动力。 ”
  虽然已经过去9年了,但王晶始终没忘记践行对一个死刑犯的承诺。
  1998年,周某因故意杀人被判处死刑。周某终日以泪洗面,贫困的父母怎么办,儿子谁来管?
  一年多的接触,王晶成了周某最知心的姐姐。就在执行的那天,她跪在王晶面前,提出了两个“非分”的请求:代我照顾孩子;爹妈有啥难事帮一帮。
  这件事,一旦应承下来,就意味着王晶挑起了照料一个毫不相干的家庭的重任,这个担子,太沉。但是,王晶无法拒绝。“你放心,我会的。”在她坚定的答复中,周某含笑“上路”。
  9年来,王晶倾其所能照顾那个家庭。二老看病,她出资医治,后来,二老相继去世,又是她像儿女那样为其送终。孩子则成了她的“干儿”,供他上学,学技术。如今,孩子已成了个小有名气的厨师。
  王晶的“干儿”、“干闺女”不只这一个,毒贩费某的儿子、负某的儿子、徐某的女儿……
  在丹东看守所,王晶是出了名的“管得宽”。 “宽”到已经转至其他监狱服刑或释放的人她也管。 “在看守所里帮,是帮一时,不归我管的时候帮,是帮一世。这更能使他们感觉自己没被政府和社会抛弃。 ”
  今年5月6日,王晶接到一个老人的电话。她是2006年王晶曾管过的一个犯人朱某的母亲。目前,朱某在大北监狱。
  朱某的母亲是来求救的,“我被别人骗走了十多万元钱,没人帮我,闺女说,找你一定行! ”
  要回10万元,数目大,何其难!但王晶还是决定试一试。她带着老人到公安局去报案。经过警方的努力,刘某终于被缉拿归案,她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并答应退赃。得到消息的朱某,在监狱里向王晶遥拜。
  以爱的力量唤醒善良。王晶的荣誉很多,省公安系统十大“杰出女警”,省公安厅一等功,省政府“三八红旗手”、优秀公务员、记一等功,“全国少数民族优秀青年”,前些天,她又成为由公安部主办的第三届“我最喜爱的十大人民警察”60位候选人之一……
  “一个人被教育转化,一群人的生活便更加安宁”,王晶用一腔热血诠释着“特殊园丁”的内涵。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