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媒体上的丹东 > 辽宁媒体
辽宁媒体

山里农民冬不闲

发布时间:2009-02-25  |  浏览:

辽宁日报2008年12月31日

     12月24日,记者从丹东出发沿201国道驶向宽甸,沿途山上草木凋零,背阴坡上残雪星星点点,田野里一块块裸露的土地愈加让人感到冬的寒意。山里的农民不“猫冬”能干啥?

    带着疑问,记者走进宽甸满族自治县双山子镇平坨村村民宋玉明的草莓大棚。阳光透过塑料布照进来,整个棚里暖烘烘、湿漉漉的。宋玉明正在棚里掐花、打底叶。 “这是必需的,否则果实长不大。 ”有两年多种植经验的宋玉明谈起草莓头头是道。 “再过20来天,头茬草莓就能上市了。 ”

     他指着棚中间一个吊起的白盒子说:“那是药剂熏蒸器,就像电子蚊香一样,是给大棚杀菌用的。 ”他又指指脚下说:“这是沼液滴灌的管子,现在的东西可真先进! ”

    对于有些地方来说,宋玉明的温室大棚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对于大多数一辈子也没有走出大山的山里人来说,现代农业给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新鲜感,更是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过去,咱这一直都种大田。我家7亩多地,一年下来,除去种子、化肥,年收入不到2000元。 ”那时,宋玉明除了种地,农闲时不得不到外面跑运输贴补家用。

     2005年以前,平坨村农民的主要收入一直靠大田里的苞米、土豆等大路货,村民人均收入始终在千元左右。

     “农民的产业就是在土地上,只有把土地利用好才能致富。 ”作为一村之长,杨忠山深有感触。 “虽然存在着交通不畅、信息不灵等劣势,但和其他地方相比,我们村水资源好,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合无公害果菜的发展。关键是如何利用好这里的资源优势。 ”

     正是在这样的思路下,2005年,平坨村村班子确立了发展温室果菜项目。刚开始,村民们不敢干,村里多方筹集资金,鼓励和扶持农民建起了20个“四位一体”山野菜温室大棚,专门生产大叶芹。

     这些“四位一体”温室生产示范户,居住间全部为太阳能采暖房,内设回洞式节能炕灶,并安有太阳能热水器,厨房内有蒸汽回收装置。大棚内设猪舍,用猪粪等生产沼气,再用沼气取暖照明,而沼液则成为山野菜生产最好的肥料。当年,每栋大棚的综合效益达到8000元至1.2万元。

     养殖、种植、沼气、住宅,这些看似不相关的东西被有机地结合起来,还实现了农产品的周年生产,实现了季节平衡。

     眼见为实,村民发展产业的信心大大增强。 2006年,在政府的帮助下,宋玉明从银行贷款4.5万元,又自筹3万多元,加上农业部门1万元的补贴,终于建起了1.5亩的草莓温室大棚。当年他卖了2000多公斤草莓,净收入1.5万元。

     “这养猪啊,也比以前好侍弄,粪水直接淌在沼气池里头。厕所像城里楼房的一样,下雨阴天也不用上外头了。用沼气做饭、炒菜既干净又方便,还省柴火呢。 ”

     因为用上了沼气,过去每家每户门前的大柴火垛不见了。杨忠山指着周围的山说:“过去这山,一到春天,就像剃头一样,树下的灌木都被村民割回家当柴烧了。现在一家一年至少能节省2000公斤烧柴。你看看,山上的树木明显厚起来了。 ”

      目前,平坨村1/5的农户发展山野菜、草莓、西红柿等果菜大棚200多亩,这里的山更绿了、人更富了。

 

 

来源: 辽宁日报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