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媒体上的丹东 > 辽宁媒体
辽宁媒体

过上与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凤城市大梨树村科学发展启示录

发布时间:2009-03-10  |  浏览:
辽宁日报2009年1月27日1版
  2006年初春,北京人民大会堂。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听取凤城市大梨树村党委书记毛丰美的发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要的是要有一种“干”的精神。大梨树村能发展到今天,就是因为我们一直用在山上竖起的那个大大的“干”字,来激励我们苦干、实干、巧干。
  温总理听后,开心地笑了。于是,总理和大梨树村的书记有了一个约定:我要去看看你们那个“干”字。
  两年后的初冬。辽宁日报传媒集团领导班子成员来到大梨树参观学习,在漫山遍野的果树丛中,那个9.9米高、红红的、大大的“干”字吸引了他们的目光,也领悟了大梨树人在改造山山水水的过程中赋予它的深刻内涵:苦干——弯大腰、流大汗;实干——重规律、求实效;巧干——讲科学、闯市场。
  “‘干’的结果,就是让俺村人过上城里人的生活。 ”毛丰美说。
  我们不能改天,但我们能换地!
  大梨树人的苦干,始于20年前。
  听名字,大梨树挺美的,实际上大梨树村20年前是一个“八山半水一分田”的穷村。受贫穷于荒山秃岭,也就有了属于大梨树人自己的雄心壮志:我们虽然不能改天,但是,我们能换地!大梨树村的苦干就从改造荒山开始了。
  20年的时间里,大梨树村动用人工十余万人次,大型会战搞了100余次,全村经常是全民齐动员,男女老少鸡鸣上山,天黑下山。累不累?真累;苦不苦?真苦。但是,大梨树人似乎忘记了累,一门心思地只知道干。
  毛丰美,甘心于20年当一名清贫的村官,领着乡亲们治山、治水、治贫穷,为的是实现他心底那个“让乡亲们过上比城里人还好的日子”的誓言。就凭这一点,乡亲们就佩服他,就信任他,只要他在前面领头干,大家伙就一呼百应地往前冲。
  20年,山乡巨变!大梨树人治理了20多座荒山;平整出高标准的梯田10600亩;栽种桃、苹果、梨等果树近百万株;整治好河流14公里;建设起年蓄水量40万立方米的水库5座;开辟盘山路90公里,全村森林覆盖率达80%。
大梨树的山绿了,大梨树的水清了,大梨树人让那山上的森林覆盖面积占到了80%,就等于给自己栽种下了一棵风吹不倒、雨淋不腐的摇钱树。到2008年,大梨树村人均收入已经达到1.3万元,村财政收入实现3000万元。
大梨树人的”大富观”
  “一分精神一分财”,这是毛丰美经常说的一句话。他对这句话的解释是,小富是丰衣足食,大富是精神充实,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经济才能持久发展。这是大梨树人的认识,也是大梨树人的信念。
  连续获得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制建设示范村”、“全国十佳村”、“中国绿色村庄”等称号。实实在在的荣誉,实实在在的奋进,实实在在的工作,大梨树人在改造贫穷面貌的同时,还在改造自己的精神面貌。
  大梨树村的文明之旅是和治理荒山同时起步的:
  “大法变小法,小法管千家”,大梨树村村民几乎都熟悉这句话。这句话是一位领导者看了大梨树村的《村规民约》后发出的感慨。
  大梨树村自己制定的《村规民约》管用,而且管得具体、详细。比如,《村规民约》就将除陋习树新风与村民的福利待遇挂钩,年终按相关条款兑现奖惩。
  大梨树人建设文明村着眼点都是身边的小事,但把一件件小事串联起来,就是大动作。
  文明与文化不可分割。文明的大梨树村,也是文化的大梨树村。大梨树村有22个村民组,每个村民组都有自己的篮球队、秧歌队,一年到头,体育、文艺比赛从不间断。远的不说,2007年的“大梨树新农村建设文化节”,就吸引了全国50多家媒体来采访报道。 2008年元宵节举办的“新春红歌演唱会”,全村2000多村民登台演唱红色歌曲。
  精神文明,是物质文明的升华。大梨树人对此有着深刻的认同!
  一个果园形成一条产业链
  当大梨树村的两万多亩果园建成之后,正赶上市场水果跌价。那年,毛丰美愁坏了。这时,凤城市一家单位找到毛丰美,说要组织职工到大梨树村的果园来摘果。那天,看着从城里来的男男女女高高兴兴地在果园里摘果,毛丰美灵机一动:利用这万亩果园,吸引更多的城里人来摘果,既卖了水果,又发展了旅游业,不就等于延长了大梨树经济发展的产业链?
  于是,毛丰美去凤城,进丹东,见领导,找熟人,邀请大伙到大梨树摘果。渐渐,来大梨树摘果的城里人多了起来,先是丹东地区的,后来沈阳人也来了。城里人来摘果,还要吃农家饭,住火炕。
  没有资源创造资源,没有优势创造优势。大梨树村开始按着自己的发展轨迹向前迈进。
  大梨树的山上有一个二王沟,二王沟里有中草药。于是,村里投资建起了一个药王谷;大梨树的山沟里有几条河,于是,村里依山修成了东湖、龙潭、双龙湖;大梨树村旁是河滩地,于是,村里在这河滩地上建起了影视城、别墅群……大梨树确立了以生态文明为品牌,创建乡村旅游第一村的发展战略。这个发展战略带给大梨树村最直观的效应就是,每年来摘果旅游的游人达20多万,村里仅旅游门票一项就收入300多万元。
  在这个过程中,每向前迈出一步,都很艰难。但大梨树人有自己的发展智慧,有自己的创新意识。建果园,修景点,都涉及到用地,但荒沟、荒山又都承包给了个人,怎么办?大梨树人搞反包倒租。具体说,第一步:村里把土地从村民手里租过来,给村民一定的租金,由村里统一经营;第二步:村里再把上了项目的地承包给村民管理,村里和承包的村民签订协议。
  只要尊重规律,就有发展;只要坚持创新,就有又好又快发展。大梨树村就是如此。
  山上是果,山腰是湖,山下是景,把这些工程连接在一起的是百里五味子长廊。就此,大梨树村的旅游产业链条和特色农业基地正式形成。而更大的意义还在于,在大梨树村的每一座山上、每一条沟里,都做到了有树、有水、有项目,这样,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项目相互依托,就为大梨树村经济实现良性发展提供了保证。有事实为证: 2007年村里在万亩果园中建设“干”字文化广场的时候,毛丰美提议,在那高大的“干”字碑旁,要写下“坚持科学发展观”7个大字。已经过上比城里人还好的日子的大梨树人,举双手赞成这个提议。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