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晨报2009年5月10日A06版
打开丹东市看守所沉重的铁门,位于走廊尽头的是管教办公室。在这条150米长的走廊里,王晶已经来来回回走了15年。
15年,近30名犯人的父母、子女成了她的“父母”和“子女”。
15年,她令近2000名监管对象迷途知返。
她就是王晶,丹东市看守所唯一的女管教、全国十大杰出警察。
“为啥对犯人那么好”
坐在记者面前,王晶说话声音爽朗,办事风风火火。但面对女犯时,她却从来都柔声细语。“轻说话、轻走步、轻关门”,这是王晶为自己定的规矩,“看守所就是一个家,每个在押人员都是家人,管教要把她们当成家里人看待,在每个细节上给犯人以尊严”。有人说,王晶不是在管犯人,而是在交朋友。
1996年,钱淑贤被关押到丹东市看守所。一次去开庭,天很冷,王晶追上去帮她系紧了上衣扣子。后来,她去监狱服刑,临行前,王晶把两个苹果塞到了她的兜里。
两件小事,温暖、感动了钱淑贤10年。早日出来报答王管教成了她在监狱中努力表现的动力。2006年,她刑满释放后的第二天,就来到丹东市看守所,在王晶面前应声跪倒,“管教,我是来报恩的!”
一个友善的举动,甚至一个鼓励的眼神,都可能让犯人重拾“二次为人”的信心。有人问王晶,为啥对犯人那么好,她们都做过坏事。王晶的回答简单而有力:“管教所做,可能会影响她们今后的善恶与否。”
“我感觉自己就是他妈”
看守所道道高墙,隔开了两个世界。墙里的犯人对墙外的家人总有这样那样的牵挂。“家人的安乐,是她们安心改造的最大动力。”虽然已经过去10年了,但王晶始终没忘记践行对一个死刑犯的承诺。
1998年,涉嫌杀人的周某被关进了丹东市公安局看守所,王晶成了周某所在监房的管教员。王晶了解到,周某结婚后,借钱买了一辆出租车,一次肇事,出租车撞坏了,债主上门,情急之下周某将对方掐死。“我杀了人,愿意接受法律的惩罚。但是我还有一个心愿未了。”周某忐忑不安中说出自己心中的秘密,“这些年了,我还不知道自己的亲生父母是谁,长什么样,还有没有兄弟姐妹,我很想在临刑前看他们最后一眼,哪怕就是一眼也行。”
寻找周某家人的过程出乎寻常的艰难。利用自己休息时间,王晶甚至带上自己的父母,最后终于找到周某的亲生父母。
为了不违反规定,同时又能安排双方见面,临刑前,王晶告诉周某:“你上路时,他们会在会场上打起红色的雨伞,雨伞下就是你的父母和姐妹,你能看到他们。”
临刑前的会场上,明媚的阳光下,人群中撑起了一把通红的雨伞,伞下,一群人正在用力地摇晃着。20多年的亲情在这一刻爆发,远远望着的周某流下了眼泪,她实现了自己最后的愿望。
10年过去了,王晶至今仍在关爱着周某的儿子,直到他参加工作,自食其力。“有时候我俩走在一起会被人认为是娘俩,我有时候也感觉自己就是他妈。”王晶说,让她坚持10年的动力就是当年的那句承诺。
“我们都是女人”
回忆起自己在管教位置上走过的十几年时光,经历过的一幕幕感人故事,王晶面色镇定,似乎在讲述别人的故事。“干这个工作也有秘诀。”王晶神秘地告诉记者,“那就是把看守所当成一个家,每个在押人员都是这个家里的一分子,只要真心对待家里人,再难的工作也不难做。”
“同为女人,我很了解犯人的内心世界。她们都有很强的自尊心,如果不把她们当人看,就是说得天花乱坠,她们也不会买你的账。可如果对她们厚爱一点、尊重一点,哪怕是一个温柔的眼神,她们都会铭记在心,并且把这当成是好好改造的动力。”王晶说。
如今,每到大年三十,省女子监狱都会给每个犯人三五分钟时间给家里打电话,但很多犯人却把电话打给了王晶。
听着那一声声祝福,王晶说,那是她最幸福、最开心的时刻。
(记者 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