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媒体上的丹东 > 辽宁媒体
辽宁媒体

高墙之内盛开和谐之花

——丹东市看守所先进事迹纪实(下篇)

发布时间:2009-08-07  |  浏览:
辽宁日报2009年7月14日1版
   丹东市看守所民警凭着执法为民的朴素感情,凭着为党担当的优良品质,凭着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把教育、感化和改造在押人员,让在押人员变成和谐社会的新生力量,看作是为构建和谐社会增砖添瓦的最高境界。
  他们坚持用真情架起了监管民警与在押人员沟通交流的桥梁,用真心化解了在押人员对政府、对法律的对抗情绪,实现了用执法行为的人性化赢得执法效能的最优化,不仅改造了在押人员的思想灵魂,而且得到社会各界高度赞誉。
  今年2月,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孟建柱到丹东市看守所考察时,看到一个女死刑犯的从容表现,评价说:“通过你们的管理,监室里面的一些死刑犯不但服从管教,而且精神状况也非常好,说明你们的工作是非常到位的,管教也是非常成功的”。
  回归,变成灵魂改造的人性之初
  “人之初,性本善”。监管民警们坚信: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只要付诸真情,在押人员就是一块顽石,也会被感化;就是一块坚冰,也能被融化。监管民警通过改造在押人员的思想灵魂,让一颗颗蒙尘的心灵看到希望,闪耀人性的光辉。
  从此,监管民警把人性化执法的温情像播撒种子一样,根植于在押人员心中,在以后的岁月里,渐渐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人生的轨迹,便因此而改变。
  在押人员刘某,因与女友恋爱遭到女友父母反对,决定与女友同归于尽,先将女友杀死,而后自杀未遂。2005年6月2日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他入监后,心情极度悲观,管教员杨一亮详细了解他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与女友恋爱的过程,发现他做事固执,性格偏执,把帮教工作的重点放在促使其认罪服法上。经过努力,终于使他走出了怨恨的阴影,放弃了出去后报复女友父母的念头。刘某为了让女友的父母谅解自己,希望做他们的儿子,为他们养老送终。看守所还破例满足了他为女友上坟的愿望,他在女友的坟前流下悔恨的泪水。中央电视台以《情海惊澜》为题进行了报道。
  在押人员苏宝贵,因涉嫌故意杀人罪,被刑事拘留。入监后,吵监闹监,夜里把脚镣弄出“铛锒铛锒”的声响。为稳定其情绪,管教特地为他制作了狱中日记本,让他把自己对亲人的思念写出来。一次,苏宝贵诉说中痛哭:如果再给我一次生命,我将给我儿子最大的幸福。在管教的心理疏导下,他的情绪逐渐稳定。 4个多月后,他接到死缓的判决书时,跪在地板上连磕3个响头,说:“我苏宝贵不死,感谢共产党!感谢法律!感谢管教! ”
  当晚,在日记本上写下了《我的新生》。判决书下达的第3天,是苏宝贵39岁的生日。管教特地在监室里为他过了一个特殊的生日,还送他一双新皮鞋。原本是为他“上路”准备的,现在改变用途了,希望他走向新生。接着,管教公开读了他儿子的来信:“爸爸,你入狱后,我一想你就哭,现在好了,爸爸不死了。你一定要好好活着,我也一定好好学习,我觉得每提高一分都是为了你。 ”苏宝贵哭了,监室在押人员全都哭了。事后,苏宝贵在给管教的信中,多次说:管教,我从未过过生日,这是我苏宝贵新生命的第一个生日,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生日!我将终生难忘!苏宝贵被投送走一个多月之后,他的姐姐专程从外地赶到看守所,给看守所和管教分别送了两面锦旗,上面写着:“文明执法、重塑生命。 ”
  在押人员孙某大学刚毕业,因考试作弊被送进丹东市看守所。经过民警管教春风化雨般的关心、教育和感化,他深有感触地说:“如果犯错误是成长的代价,那么改正错误便是生命的过程。在这里,我从灵魂和思想上得到了彻底的改变。炼狱生活,不是万劫不复,而是浴火重生。 ”
  去年的汶川大地震,更让人们见到了丹东市看守所里在押人员的爱心。
  地震发生之后,看守所每天都组织在押人员看电视。很多人流泪了。之后,总有人悄悄地找到管教,从卡里往外取钱捐款。没有任何人号召、没有任何人组织,一个月后,这笔来自高墙之内的善款竟达到1.3万元!还有两名死刑犯,写下血书,愿为灾区伤者无偿捐献器官!
  正是这种人性的力量,使一个个扭曲的心灵受到震撼,唤回他们人性的回归;正是这种人性的力量,使一个个罪恶的念头被彻底瓦解,校正他们人生的方向。在押人员心灵的坚冰被融化,化为和煦的春风。
  回归,变成高墙内外的和谐音符
  一个人违法犯罪,由此可能带来这个家庭对社会的不满,甚至会滋生对社会的仇视和敌视心理。丹东市看守所既注重做好在押人员的思想改造工作,同时做好其家属的思想转化工作,让他们都以正常的心态,成为正常社会的和谐音符。
  每年6月份,丹东市看守所定期组织召开在押人员家属座谈会。家属们有的讲,过去没有来过看守所,对看守所的高墙、电网、武警很惧怕。当听到看守所领导的介绍,同管教的交谈、接触中感到的是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看到他们的伙食,更放心了。在品尝伙食时,一个在押人员的爸爸,特意向所领导提出要求,要带走一个馒头,给孩子80多岁的爷爷尝一尝,让他放心。从此,家属们对在押人员的担忧没了,他们融入到对在押人员的改造上。
  在押人员梁某,25岁因抢劫杀人,被判死刑。梁某在周岁时父母离异,已17年没见到妈妈。他想在生命结束前,能见妈妈一面。看守所在他们母子诀别时,满足了他的愿望。母子相见时,一起给所领导和管教跪下。母亲哭着说:“孩子第一个生日是我给过的,最后一个生日是看守所给过的,感谢政府。 ”当梁某被执行后,他母亲给看守所送来“你们的真情让我们感动,中华卫士连线高墙内外”的锦旗。此事被《知音》杂志转载,在全国引起轰动,中央电视台以《末路亲情》为题多次播出,该节目被评为“世界人权录像奖”。
  丹东市看守所曾统计:每年近千名在押人员中,子女未成年的至少占20%,上有患病父母的比例也不在少数。这是个必须解决的社会问题,如果孩子们没人管,就有可能导致其辍学、失学甚至在社会上流浪、乞讨。而老人不去救助,也会因为无人照料而在痛苦中离去。
  这些,都是最让在押人员揪心的事,也是最让监管民警操心的事。
  死刑犯周某,一生下来就被生母抛弃,多亏了养父母把她养大。结婚生子后,周某靠开出租车谋生。车是借钱买的,谁知刚开一个多月就肇事撞坏。债主催款催得紧,拿不出钱的周某躲债又躲不了。情急之下,她把债主掐死了。被刑拘后,周某的丈夫离家出走。养父母生活十分困难,养不起外孙。带着揪心的牵挂,周某想到了死,偷偷做好了结束生命的准备,穿上了临死要穿的衣服,躺着不吃不喝,绝食3天。王晶管教在跟她谈话时,询问她为什么要这么做,她终于说出了放不下的心事:“这么多年了,我不知道亲生父母什么样,兄弟姊妹什么样,我很想看看他们,哪怕一眼也行。我想,只要见一面,他们就能帮助我的养父母照顾我的孩子。 ”听完这些话,王晶考虑,她的养父母没有能力养活孩子,孩子如果流落街头,就会给政府添麻烦;如果把两个家庭联系到一起,就有办法养活孩子,既减少社会的负担,也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几经周折。在周某死刑执行的前两天,王晶告诉她:“你的亲生父母找到了,可是,按规定,没有极特殊的情况不能见面。不过,你可以放心,他们已经答应照顾好你的孩子。当你‘上路’那天,他们会打着红伞,使劲摇晃,老的是你的父母,年轻的是你的兄弟姊妹。 ”听到这个消息,周某高兴得一宿没睡觉。临执行死刑前的晚上,王晶安排监室里的人帮周某洗了个澡。第二天早晨,王晶又拿来了一套新内衣给周某穿上,然后用自己的化妆品给她施了淡妆。这时,周某扑通一声跪下,流着泪说:“进来后,没有人来看我,没有人给我送衣裳,更没有人给我送钱加卡。在这一年里,你给我的钱,我一笔一笔都记着,一共是475块钱,我没有机会还了,我愧呀!我感激你,感激你把一个犯了死罪的人当人看,感激你把我这个有罪的人变成了一个悔罪伏法的人。就要‘上路’了,我有三个请求,第一个请求,叫你一声姐;第二个请求,就是还得拖累你,把我的孩子照顾好,我的养父母年纪大了,有事请你帮一帮;第三个请求,我把尸体捐献出去,换了钱把钱还给你。 ”了却牵挂的周某,安心“上路”了。
  如今,周某被枪决11年。但那个承诺,王晶却始终坚定不移地要用一生去兑现。二老看病,她出资医治;二老相继去世,又是她像儿女那样为其送终。孩子则成了她的“干儿”,供他上学,学技术。如今,孩子已成了个小有名气的厨师,别人都说:“如果没有她王姨的关心帮助,这孩子早就变坏进监狱了。 ”中央电视台以《阳光下的红雨伞》为题多次播出。
  2006年5月,单某因贪污罪被判7年。当她同家人会见时,得知儿媳苏某,在中央电视台“赢在中国”节目中入选,就把这个消息告诉了管教王晶。王晶说:苏某的入选,是丹东的骄傲,更是在押人员单某的骄傲,希望单某以此为动力,认真改造,争取早日回归社会。单某的儿子也十分优秀,从事航天研发工作。单某的案件两次开庭时,正是她儿子两次受奖时。当单某要投监改造时,她说:“我有个好儿子、好儿媳。就是为了孩子,我也要好好改造。 ”她的儿子、儿媳得知后,也对母亲放心了,并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之中。
  这样的事例,在丹东市看守所很多、很多,在押人员及其家属都有一个共同的心声:家人的安乐,是他们安心改造的最大动力;社会的祥和,是他们回报社会的最高理想。
  回归,变成和谐社会的吉祥彩云
  解读104面锦旗背后的故事,不难看出,丹东市看守所通过人性化管理,净化了在押人员的思想,改造了在押人员的灵魂,使他们怀着对党中央的感恩之心,捧着对政府的感激之情,重新回归社会,融入社会,报答社会,为构建和谐社会注入了缕缕春风。
  有一天下午,丹东市看守所大门外来了一群送锦旗的人。前头是满头白发的老人,双手举着写有“秉公执法,廉洁为民”的锦旗。他们带着乐队,鼓乐齐鸣,场面热烈。原来,送锦旗的老人赵某,今年74岁。他在感谢信中写道:“我儿子罪有应得,出来也改不了,家也无力,就在看守所呆着吧。后来,是看守所管教让我的儿子重获新生,太让人感动了! ”
  拥有了一颗感恩的心,这就是对丹东市看守所37名民警用爱付出、用热血浇灌在押人员们干涸心田的最大回报。因为,对于一名犯下过罪恶的人来说,这颗心是多么的珍贵。也只有这样,他们前面的路才会充满光明与希望。
  那些出自在押人员和家属的锦旗和感谢信就是最好的证明——
  “我们从心里感受到了党的阳光和温暖! ”
  “我回韩国后一定向亲人朋友们讲述中国政府对我们关心帮助的整个过程。 ”
  “出去后,我一定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
  “管教对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有一颗仁爱和包容之心,让人感动,暖人心田。您的一切,将会影响我们一生! ”
  ……
  都说,出了看守所的门就不要再回头。但在丹东市看守所,却有那么多的人紧握民警的双手,泪眼婆娑,甚至以下跪来答谢。
  还有“回来”的!
  每年腊月,原来会杀猪的释放人员肯定会回来帮忙,不请自到,分文不收。有的回到家乡后,成了脱贫致富的能手,专门赶着马车送来老家的土特产。有的回去后,家电生意做得红红火火,专门为自己的监室送来彩电。有的听说看守所要装修,会电工、木工和瓦工技术的,都宁肯自己的事不干,也自愿到所里做义工。江某,因寻衅滋事被判有期徒刑。出狱之后,他经过努力成为一名教师,如同曾经感化他的民警那样,他以爱心育人、热心助人,眼下,已经当了副校长。周某,释放不到一年就凭借自己的手艺组建了一个工程队,专门安置释解人员,他说,我要为政府尽绵薄之力。
  有一位民警乘出租车上班,付钱时,司机说啥也不要。他说,你是看守所的管教,你不认识我,我可认识你。你们管教对我们那么好,我不要钱也是对你们的一点回报,只要是看守所的民警,我一律都免费。
  有人问教导员高星光,你在部队当团政委时,叱咤风云,而在看守所工作时却默默无闻,特别是每年释放那么多在押人员,害怕不害怕妻子和孩子遭人暗算?高教导员非常自信地说,这你放心,我和全所的民警,真心诚意对待在押人员,千方百计替他们着想,真情的付出就有真诚的回报。这些年,他们上门来都是感谢我们的。现在,释放人员自发地为看守所做好事,已经成为很平常的事情。
  一批又一批的不法分子,如今成了一个又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10年来,丹东市看守所共羁押在押人员1.5万余人,没有重新犯罪率达96%。实践证明,看守所是一个特殊的学校,在押人员经过教育、感化和改造后,他们还将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生力量。
  目前,中央电视台已经连续5年到丹东市看守所录制节目,新华社、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中央级媒体到丹东市看守所进行采访,其事迹已经走出丹东、走出辽宁、走向全国。
  这就是丹东市看守所,其在犯人心中埋下了一颗颗和谐的种子,催开了一朵朵和谐之花,这是和谐的力量。世界因为和谐而更加美好。
周左盾 谭彦叙 单连利 本报记者 刘立纲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