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媒体上的丹东 > 辽宁媒体
辽宁媒体

水农业让凤城农民遇旱不惊

发布时间:2009-09-02  |  浏览:
辽宁日报2009年8月19日
  雨后初晴的凤城市沙里寨镇,土地干旱的情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只有油绿的旱稻秧在无水的稻田里照样生长,似乎降水的多少跟它的关系不大。
  凤城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王义泽望着这片长势喜人的旱稻田,语重心长地说:“并不能只是遇到旱情了才想到‘节水农业’,而‘节水农业’也并不是一时的事,它是农业发展的长久之计。别看平时不引人注意,遇到旱天就显出好来了。 ”凤城市发展农业未雨绸缪,几年来大力发展“节水抗旱农业”,终在今年旱情来临时尝到了甜头,实施节水农业的耕地几乎未受到旱情影响,旱涝保收。
  一直以来,凤城市的水资源相对比较富足,大批凤城农民居安思危,支持发展“节水抗旱农业”,在全市大面积推广水稻旱种技术,减轻降水、气候对稻田的影响,让农民遇灾不慌。最先转变的是大堡镇纪家村的上千亩“望天”水稻田。在曾经遭遇旱灾减产之后,全村1200亩水稻田及时调头,应用水稻旱种技术改为旱稻田。当年就见到了效果,平均亩增产42.7公斤,亩平均节水420立方米,累计增收节支17万元。
  随后,凤城市在沙里寨镇、蓝旗镇等水稻主产区,大力推广水稻旱种技术。王站长介绍,这种技术较以往传统的水稻田具有显著的节水特点。通过旱地种稻,无需形成水田,节水效率最高可达70%,同时还可增加稻谷的整体产量。目前,凤城市共推广旱稻田3.5万余亩,覆盖率达到了80%。无论是丰水年还是贫水年,这些旱稻田不仅不减产,反倒增产。经实地测产,一年可增产80余万公斤,增加经济效益近160万元。这样,即使遇到旱灾,农民们也可以稳稳当当增产增收了。
  在五味子、短梗五加、葡萄等经济作物的栽培过程中,大面积推广应用了滴灌设施这一节水技术。大堡镇的唐文美花了3000多元及时铺设了滴灌管道,她那100亩五味子地才没有受到干旱的影响。现在,全市经济作物节水技术覆盖率达到了80%,“节水抗旱农业”让农民们遇旱不惊。
王卢莎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