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血液”带来新活力
——临港产业园全面创新人才管理模式
发布时间:2010-04-16 | 浏览:
辽宁日报2010年3月26日3版
2009年,丹东临港产业园区写下了光辉的里程:完成浪头至大东港快速路、鸭绿江西水道整治工程等规划;完成动迁、拆迁土地面积200公顷;完成土地回填、平整约9.5平方公里,道路建设85公里;全年共有建设项目249个,总投资301.3亿元……这是临港产业园区创新干部人事制度的突出成果之一。该区实施“能进能出、能上能下、让岗定薪”的岗位聘任制,让真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走上领导岗位,为全区干部队伍注入新鲜 “血液”,果然带来了新的活力。
丹东临港产业园区与边境经济合作区合署办公后,区内干部队伍“入口”和“出口”受以往体制的束缚,积极性、主动性未能很好地发挥出来。为适应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新形势,更大激发干部队伍的热情,建立以经济发展职能为主的高效的政府架构,去年,临港产业园区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专门制定了《岗位聘任制办法》。在区党委、机关各部门及区直属事业单位中全面推行岗位聘任制,打破人员身份性质的限制,采用公开招聘、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直接选聘等方式选用人才。2009年4月,首批外聘人员正式加入到临港产业园区的干部队伍中。他们被分别输送到区接待办、招商局、仪器仪表产业园等单位,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
在具体实施岗位聘任制的过程中,“能干事”的干部也有选人权,可以根据工作需要打破地域、部门和身份界限,向组织部门提出自己分管部门人员的推荐人选。同时,也要对推荐提名行为承担相应责任,如违规推荐或因重大过错导致推荐提名失误并产生严重后果的,将追究首要责任人相关责任。这一制度将部门领导班子成员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不拘一格用人才的同时,还相继出台了相关配套措施,将全区的目标任务通过签订责任状以百分量化的形式分解到各责任单位,并实行“上什么岗,拿什么钱,岗变薪变”的工资分配动态管理模式,实现了责任贡献与价值利益的对应统一。目前,125名副科至副局级干部已被聘任到新的领导岗位上,其中30名年富力强、业务能力出色的副科级以下干部被破格提拔,挑起区内各项工作的大梁。
如今,在临港产业园区看不到对工作推诿扯皮、能拖就拖,完不成任务敷衍塞责、无动于衷的现象。区内近300名机关干部和工作人员通过这次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清楚地认识到 “干好干坏不一样、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和不干不一样”,工作热情空前高涨。从副科级破格提拔到副局级岗位的新城区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周星坦言,从一个只要完成领导交办任务的副科长到需要考虑整个园区工作的副主任,他的职务提升了,工作量和面临的压力也更大了,但是他对合作区的发展前景更加充满信心了。
辛勤的汗水换来了喜人的收获。去年,丹东临港产业园区荣获市级集体二等功,并有5人荣获市级个人二等功,10人荣获市级个人三等功。
王卢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