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信息服务 > 媒体上的丹东 > 辽宁媒体
辽宁媒体

农民黄丽杰家的野生动物快养不起了

发布时间:2010-07-29  |  浏览:
辽宁日报2010年6月28日
  6月27日早晨,黄丽杰的丈夫和儿子同往常一样,外出割草,为圈养的20多只狍子、獐子准备 “口粮”。从1999年救助第一只大雁开始,这个普通的农家就与野生动物结下不解之缘。时至今日,一种担忧越来越沉重地压在全家人的心头:“我们家的野生动物会不会变成第二个东北虎? ”
  作为宽甸满族自治县永甸镇军民村的一名普通村妇,黄丽杰因为救助野生动物而声名远播,成为全国多家媒体争相报道的对象。然而,由于当初以发展产业来反哺野保事业的想法并未实现,光环的背后,是一家人日复一日的辛勤付出和入不敷出的经济负担。
  1999年3月,黄丽杰以300元的价格买下一只受伤的雄性豆雁后不久,又买来6只家鹅与大雁作伴。第二年,家鹅产下的40枚蛋,孵化出32只幼雏。到了秋天,这些被称为“雁鹅”的雁、鹅杂交后代,不但在形体上有别于家鹅,还继承了大雁“会飞”的基因,一口气能飞1000多米。于是,一家人萌生了发展“雁鹅”产业,然后反哺野生动物保护的想法。
  “从2001年到2004年这几年,发展得还行,也有过一年挣个万八千的时候。 ”此后,黄丽杰又从黑龙江大庆引进野生雁蛋,从而使自家的大雁种群变得更纯正,已经繁殖出第三代、第四代。虽然繁殖的豆雁可以出售,但黄丽杰只是卖点雁蛋,“一年挣不了几个钱,而且,每年光买苞米就需要5000多元。 ”黄丽杰说,她家可以出售的雁蛋也越来越少,原因是附近的河水受到污染。同样因为河水污染,去年,黄丽杰家的大雁死了20多只,一家人伤心不已。
  采访时,黄丽杰多次说“就是不想让大雁上餐桌”。11年来,省内、省外慕名而来的人很多,只要说是为了吃肉,黄丽杰便一概不理。像去年年底,一名大连人专程赶来,想以每只600元的价格买几只大雁送礼,结果白跑一趟;而她家的那只大天鹅,虽然有人开出过1万元的高价,也未能如愿……然而,黄丽杰一家的付出远远不止这些,远近村民送来受伤的野生动物,黄丽杰大多给钱。 “我光买狍子就花了近3000元,不给钱,人家就卖给饭店! ”此外,因无力外雇人手照顾这些野生动物,黄丽杰只能和丈夫、儿子一道,每天忙个不停。同村人发展柞蚕、板栗、养鸡等产业,日子过得蒸蒸日上,可黄丽杰家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投放在野生动物身上,无暇分身……
  今年春节时,这对结婚32年几乎没红过脸的夫妻,为了野生动物的去留问题大吵一架。 “为了你,养吧! ”面对难以割舍的妻子,丈夫刘祖义最终妥协,“70多只大雁,每天光苞米就需要七八十斤;20多只狍子、獐子,每天需要200多斤草;还有3只天鹅,十几只雕、珍珠鸡、贵妃鸡——你说,每年大约1万元的费用从哪儿出?万一有一天,我们家的野生动物也像沈阳的东北虎一样被饿死了,如何交代? ”
  □朱玉辉 本报记者/蔡晓华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